滴滴宣布收購Uber時,杜蕾斯在套上打出“Du”的Logo;射擊運動員張夢雪在里約摘首金時,杜蕾斯以最快速度發布“Good Shot”海報。杜蕾斯的營銷策略就是熱點跟進非常快,用創意植入廣告。無論是熱點營銷、話題營銷還是借力打力,都是滿滿的套路。
有意思的是杜蕾斯玩得正嗨的時候,很多粉(岡)絲(本)在杜蕾斯微博創意海報下評論:“廣告文案我只服杜蕾斯,但我用岡本”、“營銷我只服杜蕾斯,但我只用岡本”、“你文案出的再有創意,但我還是用岡本”。最后引發“我只用岡本”的蝴蝶效應。
到現在二人也一直性感的上演“瑜亮之爭”。你可以說他們是社會化營銷帶來的社交大戰,也可以說他是粉絲營銷帶來的奪粉之爭,只不過是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維度不同而已。
小(杰)黃(士)人(邦)確在一旁致薄隱形的壞笑。杰士邦在維密秀期間杰士邦的整體廣告投入高達2000萬,而活動最終為杰士邦獲得超10億曝光量。
妖人柴覺得正是因為有競爭對手的存在才會充分體現營銷之美!
他們在爭奪什么?粉絲?市場?還是銷量?妖人柴覺得是流量入口。
為什么這么說,很多年前,流量入口單一得不能再單一:影音媒體(電視電臺)、紙質媒體(報紙雜志);互聯網誕生之初,流量入口也是比較單一:咨訊類網站、論壇交流性網站、信息類網站;而現在呢,流量入口非常龐大而分散。
第一類:搜索類的流量入口
google退出中國之后,很多人都認為百度就是霸主了,其實不然。要知道yahoo、bing還沒有退出。國內的搜狗、360搜索、有道搜索,還有2014年剛剛成立的中國搜索來頭不小。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其他類的流量入口都有自己很成熟的搜索算法。也就是說,互聯網搜索這個本能性的東西早已經被細分掉了。
第二類:電商平臺類流量入口
這個似乎不用多說,amazon、跨境電商、淘寶、天貓、京東等等,還有更多的細分電商平臺。這里可以思考兩個問題,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電商平臺的流量入口有多大:
一、騰訊和百度兩大巨頭為什么沒有做出自己的電商平臺?
二、網民會在百度搜索套套哪個牌子好,會搜在哪里買套套嗎?
第三類:內容類流量入口
將這個歸為一類,主要是妖人柴認為視頻平臺、音頻平臺、自媒體平臺、知識類平臺等等都是內容生產類平臺,正是內容類平臺的存在,將流量入口更細化,也會使流量更精準,轉化率更高。
第四類:社交類流量入口
微信、微博、直播等互動性非常強的平臺是,這類平臺的流量入口會產生爆發式增長、病毒式傳播。可以產生更多的意見領袖和精神領袖。這類入口同內容類流量一樣,也在不停的流量細分。
無論哪個流量入口,最后都在不停止的被細分,爭奪流量入口必然引發各式各樣的營銷之戰。
站在不同的維度,可能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會說這是流量思維,早過時了。這是一種偏激的想法。流量思維的提出是說流量=錢,你獲得了流量就等于獲得了錢。這種認知把流量認為是決定性因素,而不是重要因素。什么意思呢,你想利益最大化,流量要多、產品要好、服務要到位,他們是同等重要且相輔相成的關系。
從另外一個方面去想,爭奪流量入口必然引發創造流量入口之戰。杜蕾斯、岡本、杰士邦都有了自己專屬的流量入口會怎么樣?比如X經驗交流平臺、X經驗問答平臺、X經驗糗事平臺等等。
文章均為妖人柴原創,轉載請注明來自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20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