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堅持科學發展觀,正視和利用較長時期內國際直接投資自由化的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外資戰略、方針和政策。
- 1.積極利用外資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
充分發揮外資在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緊張和彌補外匯缺口方面的作用,發揮外資并購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應加大外資參與國有企業資產重組的力度,推動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對接,以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 2.培育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在充分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同時,更應通過自主開發和科技創新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提高國際分工地位,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把技術進步的主要立足點由依賴國外技術逐步轉移到自主創新上來。
-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增強服務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電信、金融保險、商業貿易、零售業等服務行業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大量外資進入這些行業已成為必然的趨勢。所以,應加快調整產業發展戰略,打破政府對金融、電信、供電、交通運輸業等行業高度壟斷的格局,積極把服務業向民營化和地方化方向拓展,形成充分競爭的格局;對其它競爭性行業要積極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推動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通過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保險金融服務業和旅游業,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 4.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推動西部地區引資的步伐
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而言,以資源換資金、換技術是重要的選擇。我國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對國外資本有很強的吸引力。美國寶潔、微軟等近40家跨國公司已在四川投資設廠,世界500強中已有32家在西安設立分公司、合資公司或代表機構等。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速度將不斷加快,成為新一輪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機遇,放寬西部地區在一些領域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積極吸引外商參與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農業和生態工程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通過引資,開發優勢資源,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 5.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應合理調控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將外資規模控制在經濟建設需要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合理區間。實施由u201c招商引資u201d向u201c招商選資u201d的轉變;重視考核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含量、就業貢獻、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項指標,克服片面追求引資數量的傾向;根據我國國情和國際法制以及國際慣例,進一步修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可制定《反壟斷法》和《并購法》,對外商直接投資在投資流向、企業股權比重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控制,通過法律措施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 6.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加快實施u201c走出去u201d戰略。應實現u201c引進來u201d與u201c走出去u201d相結合的戰略,不斷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要大力實施u201c走出去u201d戰略,正確選擇國際投資進入方式,在國際競爭中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跨國公司和民族工業的u201c航母u201d。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建立跨國戰略聯盟,培養國際化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制定支持企業跨國經營的優惠政策,為企業跨國經營爭取比較好的待遇和條件。應積極推進國家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搭建良好的國際關系平臺,為企業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在中國經濟中,國有經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國有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中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u201c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u201d
綜觀全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歐美國家面臨的困境,可以看出國有經濟作為社會公平均衡的物質保障,實質上是為社會弱勢階層保留的最后u201c一塊蛋糕u201d,對國家的穩定和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經濟體,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對未來的發展保持清醒的認識,既不走全部國有化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面私有化改旗易幟的邪路,毫不動搖地發展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同時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推動國有、民營和外資三元經濟共同發展,充分體現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優勢。
一個國家經濟全部國有化肯定沒有效率,經濟命脈完全被跨國公司掌控肯定十分悲哀,經濟全部私有化肯定十分無奈。提出實現國有、民營和外資三元經濟共同發展的觀點,是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多元結構的認識,也是通過對世界范圍內國家經濟發展、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采用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和恒天集團自身發展實踐的思考而得出的結論。
其一,從世界范圍內國家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采取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并不一定成功。
世界上有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采取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是西歐、北美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韓國等在二戰后實施趕超戰略成功的國家,加在一起也就是二三十個國家,其中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7國最為發達,這些國家GDP占全球的將近一半,人數只占15%。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這些國家率先采用最新科學技術,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而同樣是以私有經濟為主體發展的南美、南亞和非洲等國家,經濟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放棄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道路的東歐各國,并沒有像當初設想的那樣迅速步入到富有國家的方陣里來,這至少說明以私有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絕不是萬能良藥。一個國家的發展應分析研究自身的國情,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即使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是完全、純粹的私有經濟,一部分國家也有國有企業,而且法國、英國還一度很流行國有企業。在歐洲,多國政府擁有控制權的空客公司到現在也還被認為是打破美國壟斷的u201c最成功國企u201d,日本、韓國在二戰后實施趕超戰略時,國有企業在經濟崛起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u201c官民合作u201d的形式被沿用至今,成為維系日本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現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出現問題,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單一的私有制無法解決政府權力與私有資本之間的制衡,看似擁有成熟的民主制度,實際上是政府權力與大規模的私人資本在配置有限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過程中,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占有不平等導致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的狀況下,政府的收入支撐不了為滿足社會保障而需要的支出時,矛盾突顯,為此英美等國家政府先后以各種形式向大型金融企業和制造企業注資,u201c國有企業u201d數量明顯增長。現在,學術界和企業界的許多人士都認為,u201c混合經濟u201d應當是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的u201c常態u201d,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只要做大做強,都是國家提高綜合國力的貢獻者,都是全球競爭的參與者。
其二,從中國30余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已經形成了國有、民營和外資三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得以長足發展,主要是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三股力量支撐的。據統計,2001年到2011年這10年間,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幅分別為16.7%、31.2%和20.1%。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這三種經濟成分基本上各占1/3,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三元結構,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共同締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應當說,對國有、民營和外資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分別作出的獨特貢獻,人們一般并不持有異議。之所以近年來人們對u201c國進民退u201d或u201c國退民進u201d爭議很大,關鍵是對鞏固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也就是采用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是否可持續有不同看法。在有些人眼里,國有企業應當完全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讓位于民營企業發展,這些人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結構成分中,并不是非國有即民營的u201c楚漢相爭u201d,而是國有、民營和外資的u201c三國演義u201d。國有企業一旦退出,民營企業就必然代替嗎?恐怕未必。這需要搞清楚兩個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