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貿易行業組織的原則
1.各類商品生產的分工程度和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
生產的專業化過程首先表現為實現大批量生產的過程,其條件是實現大批量銷售。因此,必然要求流通領域發生相應的變革。由于生產的專業化是各種性質的生產分工的直接結果,而生產分工能否通過生產專業化獲得穩定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達到最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生產批量,即經濟批量。從長期動態過程來看,貿易組織結構實行與生產相適應的分工,不僅應與生產的社會分工相適應,而且還應與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因為穩定的社會分工總是存在一個固有的經濟批量,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體現為工廠規模經濟的經濟批量,不一定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貿易行業新分工都能實行規模經營并取得顯著的流通經濟效益。顯然,家電專業生產線和經營批量剛剛形成,在流通中不可能出現一個經營家電商品的貿易行業與之相適應,只能在各地開展特約經銷和其他形式的推銷活動,使其成為綜合經營的一部分。只有產量達到一定規模,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實行專業經營,才能形成新的貿易行業。所以,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新興貿易行業的形成應與相關產品生產的分工程度和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
2.基本滿足細分化的市場需要
細分化的市場需要使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并分離出種種特殊消費需求,各種消費需求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連帶性。因此,需要獨立的銷售機構,提供專門的售后服務。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資金終究要受到預算硬約束的限制。面對消費者的貿易行業,只有在勤進快銷原則的基礎上,才能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在西方國家以增加品種、擴大銷售為經營原則的百貨商品,面對多樣化消費需求浪潮的沖擊,正在逐步轉向體現分工要求的高檔名牌產品和奢侈品的經營和服務;市場作為現代銷售方法,從普遍的廉價的大眾服務轉向專門的高檔化、個性化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實行分工,訓練銷售人員,向消費者提供信貸、送貨上門和其他服務,進而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多少獨立的貿易行業,關系到細分化的消費需要能否得到完好的實現。所以,能否滿足細分化的消費需要,是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3.實現行業配置的相互協調
貿易行業結構的合理化,不僅表現為貿易行業結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適應,還應表現為實現貿易部門內部行業配置的相互協調。這既要保證經營新產品行業及時地分離出來,實行專業化經營,又要合理地配置物質產品經營的行業與勞務行業的比例,并使物流行業與其他貿易行業并駕齊驅。
(二)完善貿易行業組織的對策
1.實行不同程度的專業經營
應明確批發和零售環節商品分工的不同程度。從總體上講,批發環節應實行較高程度的商品分工。具體說來,產地批發企業主要是收購產地產品或在外埠接收進口商品,專業化經營程度較高,以適應生產專業化,而銷地批發企業次之。銷地批發企業不僅向一地的產地批發企業采購商品,而且從各地產地批發企業多渠道進貨,必然降低銷地批發企業的商品分工程度。與產地批發企業不同,零售企業固然存在著實行商品分工、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必要性,但零售企業面對的多種需求可能屬于同一主體,即消費者。為了滿足相互聯系的消費需求,又需要實行一定程度的綜合經營,從而抵消了商品分工程度,而產地批發企業所面對的專業化生產則是由不同的主體承擔,因而可以實行更高程度的商品分工,由此形成批發零售環節不同分工程度的梯形結構。在此基礎上,實現不同商品分工程度的批發一零售機構體系,形成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組織體系。
2.形成行業間勞動配置的有效機制
貿易行業是由一定數量的貿易企業組織形成,因而經濟資源在以專業分工為特征的各類商品經營中的有效配置是行業結構合理化的另一保證因素。確定這一保證因素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運用優化方法,確定各行業之間資源配置的目標定額,有效配置具有一定素質的人力資源,實現商品資金的合理布局;
②以行業間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目的,通過控制各行業的毛利率參與貿易價格的形成,并根據行業發展的優先目標加以調整,以此刺激行業間的資源存量和投入方向,形成行業間資源配置的利益引導機制。
3.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行業協會具有協調、咨詢、服務與溝通等職能,是政府與企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建立和健全貿易行業協會,不僅可以在行業發展中發揮協調和自律作用,而且可以協助政府推動貿易發展,增強政府在貿易行業發展與布局中的宏觀調控能力。
行業協會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中介傳導環節,具有宏觀管理的某些特征,不同于橫向聯合中形成的、由少數企業構成的經濟實體。作為企業松散的橫向經濟聯系和交流市場信息的工具,行業協會又具有民間協調的作用,不同于政府部門的行業管理機構。行業協會應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可按商品結構的不同層次設置行業協會、行業協會分會或單項商品的行業協會,依次縮小服務對象的范圍。
在流通領域經濟形式多樣化和橫向經濟聯合深化的條件下,行業協會可以協調全社會貿易行業的發展,這是政府部門難以取代的。它通過政府授權和本行業企業確認的聯絡、協調、服務和指導等職能,實現政府的宏觀意圖,從而大大增強政府在行業發展布局中的整體調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