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筆者一朋友騎電單車不小心發生了點意外。陪朋友來到樓下藥店找醫生拿點擦傷藥,一瓶紅花油居然18元,記得前年買過也才不到10元,價格漲這么快?醫生憋了一眼朋友的腿道:“還好沒傷到骨頭,待會幫你揉散淤血再開點藥就成,不過走路還是會有點問題。”
從藥店出來,兜里一百塊就沒了,看著手上拎著兩三瓶東西,朋友抱怨道,“藥價這么貴,藥店肯定賺大發了”。但我轉念一想,這家藥店似乎開挺久了,有著不錯的名聲卻一直未翻新店面的裝修,反倒是附近其他新藥店聽說因資金困難問題關門了。加上今年疫情,那些連鎖藥店也關閉了幾家。為什么藥價翻倍漲藥店卻不賺錢?未來藥店該走向何方?擁抱互聯網會是安全出口嗎?
藥價越來越貴,藥店卻不賺錢?
其實,藥價貴相信大家也深有體會。平常大家小病一般都不愿特意往大醫院跑一遭,想著買一盒藥就能解決。往往發現某種常用藥品又漲價或者某種缺貨了。網上關于藥物貴的新聞也不在少數。
筆者為此去網上做了個小調查,發現家常藥物價格普遍上漲,其中某品牌感冒靈顆粒上漲近一倍,從9元漲到17元,云南白藥氣霧劑27元漲至41元左右,六味地黃丸從25元/盒漲至35元/盒.......當然各地藥價可能稍有不同,但藥價越來越貴慢慢成大家共識,別說小病去醫院,就單去藥店買點藥就讓人“吃不消”。這或讓大家覺得藥品賣這么貴,藥店一定賺錢。其實不然。
自2017年起,零售藥店并購熱潮涌起開始,藥店的苦日子就悄悄來臨了。據米內網和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2019年全國藥店數量48萬家,下降1.89%,凈減少9220家。零售藥店數量近三年來首次下降。
當時由于市場規模龐大,各大藥企廝殺及并購潮激烈。單體藥店被步步緊逼,連鎖藥店的布局越來越大,資金儲備也開始見底。這場爭斗賽中,大家都咬牙硬撐,看誰熬到最后就能分食更大的蛋糕。
并且藥價瘋漲時期也正是藥企并購潮涌起之時,那時制藥廠激烈競爭告一段落,大家開始有提價的資格了。但藥店進價成本卻開始顯著提升,賣藥利潤逐漸攤薄。此外,藥店不敢輕易將藥價提高幾倍,不然顧客投訴或不再關顧門店生意后吃虧的還是自己。另一方面,加上醫保嚴控費、帶量采購政策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等原因,藥店銷量及客流也一路下滑。
再加上今年疫情沖擊。藥店生存更是舉步維艱。雖然各地政策對連鎖藥店均有一定程度的扶持,但價格是當時敏感話題。口罩、酒精等藥品利潤少,其余藥品無法做爆款,加上疫情招工成本提升,開店要面臨檢查、不開店房租壓力等,藥店運營更加艱難。
難!難!難!這年頭做哪行生意都難。但互聯網醫療卻是另一番風景。
互聯網+醫療這條路,符合“真香”定律嗎?
疫情期間經濟低迷,藥店雖難開,但互聯網醫療卻在加速狂奔。據比達發布《2020年第1季度中國在線醫療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80.9億元,較上個季度增長了10.7%。
此外,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統計,國內互聯網診療同期增加了17倍,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咨詢量同比增長了20多倍。“智療”熱成疫情期間另一道靚麗風景線,而互聯網醫療真是藥店的好去處嗎?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利好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政策,網上就診、買藥等已成新常態。加上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大,這加速了線下藥店不斷涌入互聯網醫療隊伍中。在疫情重創的陰影下,藥店為多元化業務及擴展資金鏈做準備以及單體藥店已難以在并購潮流中生存,擁抱互聯網醫療或是他們最佳選擇。
線下藥店想要進入互聯網醫療賽道卻并非易事,賽道已擁擠不堪。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中就已包含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1藥網、京東健康等。線下藥店要想分食巨頭口中食物并不容易。大家由于資金問題、平臺搭建問題及流量問題等都望而生畏。單體藥店沒法通過自身進入,而連鎖藥店正加速開互聯網醫院,因自身平臺搭建技術、運營人才和流量都不及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不敢輕易涉足。
除開賽道擁擠外,其實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存在亂象。據人民網報道,就有患者某網絡平臺順利購買例如頭孢類處方藥。醫生在簡單詢問并未實際檢查病人或查詢是否有過敏史后“秒開”含抗生素的電子處方,甚至還有些平臺推送處方藥優惠券。雖然互聯網醫療亂象存在,但國家也在加強監管措施,且亂象存在只在個別平臺,一些大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例如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此番問題還是少見。
所以說,藥店想要入局互聯網醫療賽道很不容易,距離“真香”也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但藥店們還是有許多方式可以進入該賽道的,例如在疫情期間就有許多藥店開始試水“互聯網+醫療”模式來銷售藥品,通過“網訂店送”或“網訂店取”等方式。
藥店擁抱互聯網+,有何新玩法?
互聯網醫療正處于藍海階段,除開現存在的一些問題,連鎖藥店也在加速進軍互聯網醫療。據易觀醫療行業分析師陳喬姍表示,連鎖藥店進軍互聯網醫療領域會是未來行業內發展趨勢,相較于依托電商平臺等建設的互聯網醫院,連鎖藥店進軍互聯網醫院具有醫保份額上的天然優勢。
同時,許多連鎖藥店也嘗試開互聯網醫院或者與其合作。例如7月份益豐大藥房就在海南成立益豐互聯網醫院、益豐遠程診療中心。公開資料顯示,這兩家公司注冊資本均為1000萬元,為益豐全資子公司。此外老百姓大藥房同樣布局互聯網醫院業務。由老百姓大藥房的股東老百姓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在6月份也已開診。
那么藥店加速擁抱互聯網+時代下,又有何新玩法呢?
1、同城送藥服務。 現如今同城送藥服務正成各大巨頭圍獵的重點。阿里健康就已推出24小時上門送藥服務,京東“藥急送”也推出了“同城送”,平安好醫生“一小時送藥”服務在2018年就已覆蓋51城,就連美團上也提供了送藥上門服務。如若藥店能牽手各大巨頭互聯網醫療公司,能提高自身產品銷量,還能擴寬業務線,還能為打造多元化營收做準備。此外,也有不少藥店為在疫情下生存,嘗試推出了“網訂店送”或“網訂店取”等服務。
2、健康管理增值服務。 在今年2月份,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各地可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這對民眾來說是一大福音,對互聯網醫療公司來說更是重大利好。但對藥店來說,也不乏是一重大好消息。
傳統模式下,患者需要在醫療機構、合作藥店及保險三方進行單點對接。但互聯網+醫療服務被納醫保范圍后,群眾又多了一種選擇,這也將加速用戶往線上涌入,藥店的處方藥類藥品也將呈爆發式增長。藥店利用自身藥品銷售規模大優勢,以牽手互聯網醫療公司共同發展,一同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務。例如,在醫療端提供藥品跟蹤、慢性病管理及就診跟蹤回訪等。此外,藥店為互聯網醫療公司提供更多處方類藥,但前提是互聯網平臺可靠,藥品跟蹤服務完善等。
3、“智慧藥店+AI”。 疫情期間,百度、阿里健康都推出了AI就診服務,以避免二次新冠病毒風險。而疫情過后,AI就診服務或將成未來新風向。智慧藥店的AI就診想象力也十分豐富。例如,智慧藥店可一鍵拿藥、藥物跟蹤、看病咨詢及跟蹤回訪等等。
此外,有需求去藥店的顧客無外乎這兩種,一種為醫院開單指定了藥店來拿藥的;二個為有點小病不愿去大醫院就診直接來藥店拿藥的。而“智慧藥店+AI”為患者提供智能醫生可診斷針對這一問題,不單解決了患者在醫院看病難問題,還為藥店招攬了更多的顧客。
4、無人藥房——云藥房。 疫情雖給許多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沖擊,但又給許多行業遇上新機遇的好時期。其中,上海市兒童互聯網醫院在今年上半年就開通了“云藥房”。“云藥房”網上購藥、在線結算、免費配送這三大特點又深得大家的青睞。藥店若均開展“云藥房”業務,其將降低招人成本、門店租金成本及員工培訓成本等。
同時,“云藥房”或還可結合健康增值服務配套使用,從就診、抓藥、跟蹤回訪一整套服務為患者提供安全、貼心且快速的看病整流程。為藥店銷量、客流進一步回升做好準備。
在可預見的未來,“互聯網+醫療+藥店”或將成整個醫療市場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推動下,互聯網醫院成為了線下藥店向線上發展的重要支撐,為藥店舉步維艱之路打開一扇天窗。而只有在競爭激烈卻仍舊跟上時代,大膽嘗試新花樣的藥店們,或才能走上康莊大道。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轉載請注明版權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20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