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運行業相關概述  1、海運的定義  海運一般指海上運輸,海上運輸是使用船舶通過海上航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港口之間運送貨物的一種方式,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國際貿易總量中的2/3以上、我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90%都是利用海上運輸:海上運輸主要有兩種方式,即班輪運輸和租船運輸。
  2、海運的特點  海洋運輸是國際間商品交換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貨物運輸量占全部國際貨物運輸量的比例大約在80%以上,海洋運輸具有以下特點:
  圖表 1 海運的特點
  資料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3、海運行業產業鏈分析  海運行業上游是造(修)船、港口碼頭等基礎供應產業,下游服務鋼鐵、房地產等國民經濟基礎行業。海運行業中游可以劃分為干散貨運輸、油品運輸和集裝箱運輸等
  圖表 2 海運行業產業鏈
  資料來源在: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4、海運行業相關政策分析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海運行業發展,我國陸續發布了許多政策,推動海運企業轉型升級。完善海運企業治理結構,轉變發展理念,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加快兼并重組,促進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提升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如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優化國際海運航線網絡布局,提高中韓陸海聯運效率,推動中歐陸海快線健康發展,擴大“絲路海運”品牌影響。
  圖表 3 2014-2022年國家層面海運行業相關政策匯總
  資料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為響應國家號召,各省市積極推動海運行業發展,如河北省《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實施意見》提升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加快綠色港口建設,加快智慧港口建設,推進港口開放融合發展,加快平安港口建設,推進港口治理體系現代化。
  圖表 4 地方層面海運行業政策
  資料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二、全球海運行發展情況分析  1、全球貨物運輸情況分析  全球海上貨物運輸規模較大。2020年初,全球海上貨物運輸規模達110.76億載重噸,相比2019年初增長了0.52%,增速相比往年有所放緩。按區域來看,亞洲海上貨物運輸規模達42.62億載重噸;北美海上貨物運輸規模達13.86億載重噸;而非洲海上貨物運輸規模為7.26億載重噸。按船舶類型來看,全球油輪運輸規模為31.69億載重噸;而干散貨船運輸規模為32.25億載重噸。
  圖表 5 2015-2020年全球海上貨物運輸規模情況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2015-2020年,全球海上原油運輸量先上升后下降。2018年運輸量為近幾年最高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原油供需兩端擔憂的重燃、且美國對伊朗制裁予以多國豁免、全球資本市場大跌拖累油價等,致使需求大幅上漲。2019年之后原油價格趨于平穩,運輸量回歸常態。2020年以來受到原油供需受到疫情重挫,經過初步估算,裝卸貨量均出現下滑態勢,分別為17.00億噸和20.20億噸。
  2、全球原油運輸情況分析  圖表 6 2016-2020年全球海上原油運輸規模情況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3、全球干散貨運量情況分析  2015-2020年,全球煤炭海運量先上升后下降,鐵礦石海運量波動上升。在全球大力推進新能源的背景下,煤炭海運量有所減少;鐵礦石需求依舊十分強勁。隨著經濟自疫情帶來的破壞中復蘇,市場對煤炭和鐵礦石等原材料的需求將會激增,鐵礦石是干散貨運輸市場快速上漲的一大推動力。而隨著北半球冬季的來臨,煤炭進口量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激增。
  圖表 7 2015-2020年全球煤炭海運量變化情況(單位:億噸)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8 2015-2020年全球鐵礦石海運量變化情況(單位:億噸)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4、全球集裝箱運量情況分析  集裝箱運輸特征主要體現在高效益、高效率、高投資、高協作、適用于多式聯運等方面。以集裝箱為運輸單元的多式聯運能夠實現門到門運輸,提高運輸效率,且由于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換箱,有效提高運輸質量。2015-2020年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20年初,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達8.11億TEU,相比2019年初增長了2%,增速相比往年略有放緩。Clarksons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17-2020年全球集裝箱船運力逐年上升,2020年達到2364.20萬TEU,較2019年增長2.9%。
  圖表 9 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情況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10 2017-2020年全球集裝箱船運力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二、中國海運行發展現狀分析  1、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現狀  港口貨物吞吐量平穩增長。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55.5億噸,同比增長6.8%,兩年平均增長5.6%,其中四季度兩年平均增長4.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8億標箱(28272萬標箱),同比增長7%,兩年平均增長4.1%。
  圖表11 2014-2021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情況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2、中國主要港口集裝箱貨物吞吐量分析  經過近幾十年大力發展港口等基礎設施,我國已在全球前20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行中占據10位。上海地區港口是目前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2020年為4350萬TEU。從2016-2020年發展趨勢看,我國大部分主要港口依然處于上升趨勢。而沿海港口泊位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2020年,我國減少萬噸以下、提升了萬噸以上的碼頭泊位數量,其中5-10萬噸級(不含10萬)數量達到了725個,10萬噸級及以上的港口泊位數量達到了428個,兩者均較上年增加22個。
  圖表 12 2020年中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情況(單位:百萬TEU)
  資料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13 2020年中國沿海港口泊位發展情況(單位:個)
  資料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3、我國船員注冊情況分析  根據2020年發布的中國海員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共有59.3萬人擁有國際航行海船船員注冊,較上一年增加了1.72萬人,這一上升趨勢從2016年開始延續至今。而目前持有國際航行海船適任證書的人數約為27萬人,其中3000總噸及以上的船長和大副分別為1.69萬人和1.17萬人,3000千瓦及以上的輪機長和大管輪分別為1.66萬人和1.02萬人,兩者在總體人數中的比例較小。而27萬人中在國際航運中較為活躍的人數占比僅為71%。
  圖表 14 2016-2020年中國國際航行海船船員注冊人數(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4、中國運輸船舶數量分析  船舶作為海運行業的主要設備,其數量以及載重量是國家海運強弱的直接體現。2020年,我國沿海運輸船舶共有1.03萬艘,同比減少0.1%,凈載重量上升12%達到7929.83萬,裝箱箱位共有60.91萬TEU,同比減少3.7%。在遠洋運輸方面,運輸船舶的數量為1499艘,同比減少9.9%,凈載重量為5457.3萬噸,同比減少1.2%。由于全球疫情的影響,全球貿易對集裝箱的需求上升,為應對貿易結構性變化,我國運輸船舶的集裝箱箱位大幅增長,達到了180.8萬TEU,同比增長48.9%。
  圖表 15 2020年中國沿海運輸船舶擁有量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16 2020年中國遠洋運輸船舶擁有量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5、我國海運貨物進出口分析  隨著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進一步體現,我國對外貿易持續發展,而隨著貿易的發展,我國的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逐步遍布全球,并在服務量級上實現了突破。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2020年我國海運完成的貨物進出口量為34.6億噸,相較于2019年增長了6.7%,占全球海運貨物進出口量的30%,2019年為27.1%,2018年是僅為25%。僅用三年時間,我國海運貨物進出口量提升了5%。
  圖表 17 2019-2020年中國海運進出口量情況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6、干散貨海運量分析  在干散貨海運方面,煤炭、鐵礦石一直是其中的主力大宗商品。根據Clarksons  Research的數據,中國大陸的海運在承運煤炭和鐵礦石運輸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就煤炭而言,我國是煤炭儲備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在經歷了環保政策高壓、供給側改革后,煤炭海運量處于波動變化狀態。我國是鐵礦石進口大國,在海運承運方面,2013-2020年鐵礦石海運運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圖表 18 2013-2020年中國煤炭海運量變化
  數據來源:Clarksons Research、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19 2013-2020年中國鐵礦石海運量變化
  數據來源:Clarksons Research、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7、中國主要航運企業經營分析  從企業的角度,我國海運企業發展如同我國海運發展的縮影。從最初政企一體到獨立運營、從國家管制到市場化探索、從國企壟斷到民營參與,我國海運行業已經逐漸形成以國有企業為主導,民營、合資為補充的市場格局。
  2016年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的合并更是造就了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海運企業。目前,在國內企業經營的船隊規模方面,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居于首位,擁有1387艘船舶及1.11億載重噸,其運力在國內的占比為35.9%。第二位為招商局集團,擁有668艘船舶及4353.1萬載重噸,其運力在國內的占比為14%。
  圖表 20 2020年中國主要航運企業經營的船隊規模
  資料來源:上海航運交易、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圖表 21 2020年中國主要航運企業控制船舶運力國內比重
  資料來源:上海航運交易、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8、疫情下的中國代表性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由于疫情限制措施,全球經濟面臨壓力,供應鏈受影響嚴重,限制措施也使得中國主要港口承壓。2020年,不少境外港口呈現交通堵塞、集裝箱擁堵、船舶滯留等情況,船舶、車輛、集裝箱無法正常出入港口。美國長灘港港口外有大量船只等待入港卸貨。與之呈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今年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國內各港口始終保持安全、順暢、高效生產運營。
  2020年,全球第一港上海港,更是連續4年年吞吐量超過4000萬標箱。而全球第四港深圳則完成貨物吞吐量2.65億噸,同比增長2.79%;集裝箱吞吐量2654.79萬標箱,同比增長3.02%。貨物和集裝箱和吞吐量均創歷史新高。
  行業內主要船運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總營業收入達到1056.6億美元,同比上升89.37%。綜合來看,海運行業內的主要公司經營績效均出現大幅提升,以行業龍頭馬士基、達飛集團和中國遠洋為例,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上升43.26%、55.96%和94.10%。在海運行業舉步維艱的現狀,船運行業公司經營績效暴漲,綜合來看,疫情是把“雙刃劍”,成就中游船運公司,但也阻礙了海運行業的正常發展。
  圖表 22 2021年上半年海運行業代表性企業營業收入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靈動核心收集整理
  9、中國海運行業未來發展分析  今后5至15年,國內海運發展應以航道建設為重點,建成全國水運主通道,實現水網地區500噸級以上骨干航道聯網;優先發展長江、珠江、京杭運河和長江、珠江三角洲水網骨干航道,兼顧發展其他重要支流航道。更加重視高等級航道的建設,使高等級航道特別是千噸級以上航道里程明顯增加。重點建設重慶、武漢、長沙、南昌等重要內河主要港口,加快建設內河集裝箱、礦石、煤炭、石油、液體化工品、糧食等專業化泊位。大力實施內河船型標準化、專業化、大型化,調整運力結構,積極發展江海直達、干支直達運輸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國內海運事業發展將會越來越好。
  編輯/吳婷婷
  整理/張玲
  如需轉載務必標明來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