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批準設立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
1984年2月,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
為計劃單列市,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
這是一座美麗整潔又宜居的東南海邊城市,但比較準確的描述應是一座貿易型港口城市。
特區,特字讓廈門這最早對外開放之一的通商口岸在此刻基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傾斜,加持著泉州地區為主等東南沿海地級市的私營經濟蓬勃發展,經濟就此開啟了火箭般增速的開掛人生。2017年裝卸超1千萬TEU,排名也超對岸的高雄港。
前面這樣簡單的概括一下廈門,對廈門發展有個大概了解,也便于理解之后我要闡述的觀點和邏輯。我們要知道:物流 是可以帶來 人流,進而帶來 資金流 的。新加坡的發展其實也只是很好的執行了這個邏輯而已: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地利讓之成為天然的中轉港,帶來大量物流人員進入服務于港口中轉業務,再帶來大量的金融機構的進駐服務于港口業務。看 物流 人流 資金 互動循環一開始,基礎設施也就有目標和動力驅動了,這 衣 食 住 行 一滿足,當地經濟就步入良性循環之中。
廈門發展的基本邏輯也是這樣。東南沿海地級城市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有特區加持的廈門成為福建唯一個對外,對內的咽喉點。FOB -XIAMEN,CIF -XIAMEN, CNF -XIAMEN的國際貿易術語充斥在進出口貿易的合同和郵件內。讓廈門國際知名度大帽提高,以至于國外的大多數人只知廈門卻不知道福建省會是福州。
由上述可以看見廈門經濟結構的構成模式端倪:貿易公司 接訂單放至省內加工,物流行業承擔起物流周轉。貿易公司+物流行業,的發展激發了對金融和服務產業的發展。
廈門的企業,你一查大部分是貿易公司和物流公司。只有這產業鏈的頂端 貿易公司+物流 末端 ,有利潤,就能發展就能給 :衣, 食, 住, 行, 娛樂的服務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旅游,酒店,餐飲,娛樂文化的發展。簡單說就是做啥都比較好做,有需求嘛!開店啦拿攤位:賣煙,賣酒,賣茶,開便利店,夫妻店,廣告設計,五金商鋪,做海鮮,賣菜,賣衣服… …有人就有生意可做,就有利可圖,就能養家糊口,就有明天的美好等著。
這些經濟活動是建立在 :頂端 貿易公司+物流 末端,有正常業務增長或維持的水平上的。他們只要業績下降,盈利水平不夠支撐運營成本,連鎖反應就來了。貿易公司沒訂單,合作工廠肯定的也受傷害,但還可以有接接國內單等自救手段。
物流行業,就直接跟趴著了。沒單,就沒貨,貨柜拉:拖車,報關行,碼頭,船貸,貨代這些人員密集型行業直接面臨失業的窘境。這些人要是失業就面臨再就業或離開這城市的兩種選擇。就業肯定困難了,行業環境差都面臨無以支撐階段,那對口崗位自然少之又少,情況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自己做點小生意?那就更難了,把僅存的儲蓄賠進去的是大概率的事,沒人唄!因為 頂端 貿易公司+物流 末端,這經濟火車頭的放緩增長和停滯,少了訂單也就意味著商貿往來的減少,商貿互動減少就形成:酒店,出行,餐飲等行業的僧多粥少的局面。這和前面所述相互疊加,形成就業難,收入少,生活成支出不變的惡循環。收入沒或大大減少,生活支出成本實在擺那,結果也只能選擇---離開。
前面淺談了一些基層經濟活動的關系,話題拉回廈門這貿易型港口城市這概念。
既是港口,那站在城市發展角度看貨柜的呑吐量是衡量港口繁榮與否的唯一標準。雖然進出口產品價值統計起來的進出口額也是重要的指標數據,但說實在的那也只是給GDP計算有幫助,對于港口碼頭而言:一天出10萬美金一個柜,出10柜來得實在呢?還是一天出1萬美金一柜,出100柜來得實在呢?碼頭當然是一天100柜開心。因為碼頭,拖車,貨代,船貨,船公司都以柜量在計價,而所有這物流產業鏈里的從業者也幾乎都以柜量論英雄。而他們收入的穩定與高低,也決定了他們的消費能力的高低,這又決定了服務于他們的產業業績高低。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港口碼頭繁忙不已,產業鏈上下游才都能吃飽喝足紅光滿面,才有錢消費消有能力納稅,反補城市基礎建設日漸完善,美麗,宜居。然而,物流產業鏈即以量論英雄,那就定性了這行業勞動力的密集型:能給出大量工作崗位,卻給不了幾個高薪的崗位的尷尬和予盾。有量價格肯定低,競爭激烈相應利潤率也就低給不起高工資。
而同這一時期內廈門其實很多新興行業和風口都沒有去認真把握和深挖。一直吃這物流紅利的慣性和關注全國都熱火朝天的房地產經濟。到現在國內,廈門唯一能夸的是城市衛生和高攀不起的房價能拿出來與北上廣比一比,其它的羞于啟口。一邊是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一邊是捉襟見肘的薪水,不禁讓大多數年輕人感嘆:美麗的廈門,我美麗的明天在哪呢?
搜索
中航鋰電為什么來廈門
福建名聲最差的城市
福建人口流失嚴重城市
廈門聯想為什么要搬廠
離開廈門的人多嗎
為什么福建人很少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