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發布,要求各地不再對進口非冷鏈物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通知》指出,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通知》還明確,要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和病毒變異情況,在“物傳人”系統研究的科學結論基礎上,因時因勢不斷優化、動態調整,科學精準采取進口非冷鏈物品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措施。
這是為了“在確保進口物品安全的同時,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對“物傳人”的系統研究和認識總是在不斷進步中。這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明確,常溫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1天內全部失活,恐不止對進口非冷鏈物品疫情防控措施產生影響。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錢華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冠病毒在常溫下“物傳人”的概率極低早已是定論。以前為了安全起見,將防疫力度提得較高,目前只是回歸常態,不必過度擔心。病毒學家常榮山也向紅星新聞表示,對進口物品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與消殺必要性本就不大,成本投入過高,回報也比較有限。
↑2021年12月,西寧防疫人員對冷鏈食品進行抽樣核酸檢測。資料圖 圖據ICphoto
政策調整——
進口非冷鏈物品 取消核酸檢測
“所有進口非冷鏈物品低風險的不再消毒,進口冷鏈食品相關措施也有變動”
《通知》確定的原則是,根據進口非冷鏈物品的來源國家(地區)疫情、物品類別和特征、運輸方式和時長、裝卸方式等,綜合研判物品被污染的風險,分級分類采取預防性消毒或放行措施。
記者注意到,該原則是上月發布的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不過,當時該方案仍提出,對來自疫情嚴重國家非冷鏈物品適當進行抽樣檢測。
《通知》把進口非冷鏈物品被污染風險分為低風險和高風險2個風險等級。除高風險的進口非冷鏈物品實施預防性消毒外,不適宜預防性消毒的高風險進口非冷鏈物品和低風險進口非冷鏈物品不實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
《通知》還強調,各地要抓緊調整相關規定,不準自行出臺進口非冷鏈物品加嚴管控措施。
在7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衛生檢疫司副司長李政良已經介紹了優化完善進口冷鏈食品口岸疫情防控的一些工作。他表示,海關進一步強化出口方源頭管控,從全國口岸檢出情況看,雖然全球疫情居高不下,部分國家和地區疫情反彈,但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數量大幅下降。
同時,《通知》提出,對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不再實施暫停進口申報的緊急預防性措施。李政良介紹,這可以在保證監測檢測工作有效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效率。
今年年初,根據疫情和防控形勢變化,國家衛生健康委還組織修訂了《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消毒技術指南》。
↑相關通知 網頁截圖
多項研究——
很難證實“物傳人”,需排除其他途徑
“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
2020年以來,在進口冷鏈食品之后,進口非冷鏈物品傳播病毒的風險也在多地的傳播案例中被警惕。多地曾發生可能因暴露于境外物品而感染的疫情。
針對今年1月北京市可能與收發國際郵件有關的疫情,北京市和海淀區疾控中心后來曾發表論文用流調論證其可能性,并發現病例感染的病毒基因序列和其接觸的境外郵件,以及同一來源發往另一地點尚未拆封的陽性郵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由此,曾有多地發布國際快遞相關疫情防控措施,還提醒民眾非必要不海淘;國家郵政局1月也曾發布通知,嚴防境外疫情通過寄遞渠道輸入,制定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進口郵件快件疫情防控處置方案。深圳還曾有多人因海淘被賦黃碼,有人未領快遞也要7天3次核酸檢測。(此前報道:深圳多人因海淘健康碼變黃碼!多地疾控提醒減少購買境外商品)2月9日,深圳市專門出臺《境外輸入物品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加強入境郵件快件疫情防控工作。
↑2022年3月14日,深圳華強北市場防疫升級,實施封閉管理禁止進入。資料圖 圖據ICphoto
最新的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數據為5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發布,海關總署衛生檢疫司副司長李政良在會上介紹,海關對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冷鏈食品加大了抽樣檢測比例和數量。截至此前一周,全國海關抽樣檢測樣本487萬個,檢出核酸陽性1384個。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今年6月發表在《中國疾控中心周報》、通訊作者為中心主任李寧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收集的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超過5583萬份來自冷鏈食品/食品包裝、環境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樣本(其中2051萬份來自冷鏈食品/食品包裝)的核酸檢測結果,發現1455份陽性(0.0026%)。在1398份陽性的食品/食品包裝中,99.50%(1391/1398)是進口的。該文表示,這是冷鏈食品相關樣本拭子年度監測的第一份報告。
不過,這些數據均未報告代表病毒載量的Ct值和是否分離出活病毒。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曾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陽性只是表明檢測到了核酸片段(即病毒尸體),并不表示樣本中有活病毒,必須證明物品上的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病例吻合;即使物品上有具備感染能力的活病毒,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感染接觸物品的人。
“并不是物和人本身的觸碰就會導致傳染,病毒肯定要接觸到人的眼睫膜、鼻黏膜,或靠懸浮進入呼吸道,才有可能發生傳播。”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錢華也向記者指出。
“物傳人”在研究中很難證實,因為很難排除其他途徑。2020年10月,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發布消息稱,從青島疫情中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中國疾控中心也表示,此前的冷鏈食品核酸抽檢中,陽性率極低,病毒核酸載量較低,未曾分離到活病毒,因此我國市場流通冷鏈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風險很低,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也很低。
美國密歇根大學團隊于今年4月發表的論文中,針對大學環境樣本的模擬分析表明,接觸陽性物體表面后感染的概率為每10萬次會有1次。美國疾控中心在2021年4月的科學簡報中則認為,每次觸摸的感染風險大致小于萬分之一。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曾多次回應“物傳人”,均強調“物傳人”是有可能的,但一般風險較小,不是疫情的主要傳播方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的首席專家吳尊友曾介紹,奧密克戎既表現為下呼吸道的感染,又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對周圍環境的物體表面污染比較大。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在今年1月回應時曾明確,專家研判分析認為,非冷凍入境物品導致境內人員感染的證據尚不充足,有待進一步研究。現有研究表明,在常溫條件下污染物品表面的新冠病毒短時間內會降解失去感染活性,在紙巾和印刷品等材料上存活的時間短,一般不超過24小時。
物體材質、溫度、濕度等都會影響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國內外對于新冠病毒可在不同物品表面存活時間已有大量研究,實驗條件不一,病毒可存活數小時到數日不等。
香港大學團隊3月的一項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研究認為,奧密克戎在光滑和多孔的表面上均比原始株更加穩定,在不銹鋼、玻璃等光滑材質表面,室溫下,7天后仍然可以檢測到微量的有感染性的奧密克戎病毒。
不過,理想實驗室環境與現實環境有較大差別。綜合考慮物體表面存活數據和真實世界傳播因素,美國疾控中心在上述簡報中認為,感染者待過的室內在3天之后“物傳人”的風險較小。
專家說法——
早有定論:常溫下“物傳人”概率極低
“病毒通過‘物傳人’的可能性只有‘人傳人’的400到1000分之一”
此次通知的出臺是否代表我們可以徹底對“物傳人”放松警惕?記者就此咨詢了錢華,他指出,新冠病毒在常溫下“物傳人”的概率極低早已是定論。以前為了安全起見,將防疫力度提得較高,目前只是回歸常態,不必過度擔心。
對于“1天內”的病毒存活時間,錢華表示該結論一直都有,沒有變過。“以前新冠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家口罩不夠用,我就是把口罩摘下來放在外面晾兩天再拿回來繼續帶。當時我就明確知道病毒不會存活超過兩天,太陽光照一照就更快了。”
常榮山也表示,病毒通過“物傳人”的可能性只有“人傳人”的400到1000分之一,對進口物品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與消殺必要性本就不大,成本投入過高,回報也比較有限。
那么,國內快遞物流鏈是否之后可能會取消核酸檢測?常榮山認為,未來國內快遞運輸,或也應逐漸取消對外包裝的核酸檢測與預防性消毒,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對于此前常常出現的在水果和食品上一檢測出陽性便將全部水果和食品銷毀的情況,他表示確實沒有必要。“假定物品被新冠污染的話,我們第一可以用水沖掉,第二可以用高溫煮沸殺死。對于個人而言,最后剩下的只是衛生問題,而不是防疫問題。”
錢華認為類似事件最終看的還是成本收益。如果防疫所要承擔的風險相對于銷毀的成本更大時,盡管出現物傳人的概率極低,人們也會更傾向于將涉及的食品全部銷毀。
而對于冷鏈運輸的風險,常榮山認為新冠病毒在-20℃的情況下仍保持活性,冷鏈運輸的預防性消毒依然必要。錢華特別提示,應特別注意與冷鏈環境較為接近的冬季,常溫狀態下的其余季節都不必太過擔心。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