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古鎮歷經千年,憑藉雙林禪寺幾度沉浮和義烏江航運開發,其商業、手工業、航運業、農副產品集聚均較發達,而成為浙江省遠近聞名的數百年長盛不衰的商埠。老街是古時佛堂的商業中心,商業主街,也叫直街。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流形成逆向稱呼。江上游為下街,江下游為上街,內含u201c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u201d的寓義,街道布局名稱為:u201c鎮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東街西街各一旁;新碼頭、鹽埠頭、浮橋頭、市基口,四條橫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兩端。u201d無論主街、副街、橫街或市基邊的店面屋,均是二層樓木結構,都是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筑。街道兩旁,撓檐木雕畫廊,鱗次櫛比,巷弄窄而彎曲,整體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風貌。據史料記載:解放前,佛堂鎮經營的茶館酒肆、錢莊當店、田料百貨的殷戶商賈多達400余家,具體統計數字為:棉布店14家(不包括10多家布攤),布廠6家,襪廠8家,專賣或兼賣的田料店18家,山南貨店22家,中藥店12家,私立醫院4家,樹木行13家,火腿行10家,榨油的油坊10家,賣鮮肉的肉店35家(不包括牛羊肉攤),銅鐵五金店20多家,金銀首飾店3家,鹽店1家,當店1家,錢莊3家,茶館23家,酒館店40多家,還有造船廠以及教會耶穌堂等等。全縣各地燒飯用的鍋、犁頭、耙齒,也全部由佛堂鎮的3家鍋鐵店燒鑄。店前的商號命名,也頗有文化,多取吉利字眼,如豐、盛、隆、裕、昌、興、宏、大、永、久、順、升、益、阜、義、仁等字組成,希取工農業發達,獲利豐厚;惟藥店稱號別具一格,標用太和、協和、天德、存德、回春、回生、仙芝、立盛、再生、厚生等吉祥店名來號召病家;文具店則用三元、步鰲、文光等科舉時代吉兆文字,招徠顧客。店前再搭棚子,棚下擺攤子,攤前放籃子,籃前跑車子,一派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民國二十年(1931)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臧勵和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365頁里也肯定:u201c佛堂鎮:在浙江義烏縣西南三十一里東陽江東岸。縣境各市鎮,以此最為繁富。u201d 早在1920年,佛堂鎮就已建立了郵局,外省有人寫信,寫浙江佛堂即可收到。解放前的中國地圖,佛堂也標在省圖之中。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最早的工商業聯合會(簡稱商會)首先在佛堂成立。全縣最早的電燈公司(創辦于1914年)先在佛堂放出光明,距今已87年了。現存的(嘉慶)《義烏縣志》在民國初年經過翻印,共22卷,49.6萬字,就由清末秀才、佛堂人朱灌聰所創辦在佛堂新屋里的灌聰圖書館附屬印刷廠翻印。北伐戰爭前,佛堂鹽店承擔著幾個縣的批發、零售業務。現鎮江邊就有個叫u201c鹽埠頭u201d的地名,那時食鹽用船運來后,就是經由這個埠頭搬進鹽店倉庫的。解放前佛堂的航運極為發達。由于那個時候還沒有汽車和火車,一切來往于金華、蘭溪、嚴州、衢州、杭州及至更遠地方的商品貨物,都用船通過航運來解決。公司船和碼頭船,既迎送客人,也兼運商品。漲水時期,一舟如箭,二天多點即可到達杭州。在解放戰爭前,經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不包括用毛竹串成的竹筏),據義烏地理志記載,最多時達500艘以上。原浮橋上、下游一里多長堤岸的水面上經常擠滿船只,炊煙繚繞,桅桿林立。數以千計的船員們,從外地帶來了各種商品經濟信息,大大促進了佛堂商業的繁榮昌盛與競爭力。同時也促進了茶館、酒店的生意興隆。據知情者反映,佛堂鎮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館就有23家之多,酒飯店也有40多家。那時,外地人在佛堂經商辦企業的很多,都有他們自己的專門組織。如紹興人有紹興會館,安徽人有新安會館。總之,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橫街直街,布滿了商店作坊。解放前佛堂又是周邊縣鄉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的集散地,紅糖、火腿、南棗、老酒,均在這里收集并船運到外地。解放前佛堂鎮工商業超過一般縣城。它每年所提供的稅收要占義烏全縣各集鎮稅收的一半。 佛堂是個移民鎮,百家姓集居的古老商業鎮。居住戶口中祖籍遍及周邊二十余個縣市,以及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佛堂鎮有一條龍燈,燈名就叫u201c百家姓u201d,每逢正月新春u201c百家姓u201d龍燈就出迎全鎮直街橫街,新、老市基,人氣甚旺。這些均可反映佛堂這個百年商埠千年古鎮的特性。 千年古鎮地靈人杰,人才輩出。能工巧匠、精明商賈代代相傳,才有了興盛至今的佛堂鎮。
古佛堂歷史悠久,滔滔義烏江穿域而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佛堂因佛緣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u201c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u201d楹聯。佛堂最早出現鎮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嘉慶)義烏縣志》卷三記載:u201c萬善橋縣南三十里佛堂鎮u201d。明清時期便是義烏、東陽、武義,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鄰近縣市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金華、蘭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貨的經銷地。知縣楊春暢在乾隆二十八年記述:u201c距縣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u201d。占著水路交通的便捷優勢,名聞江、浙、閩、贛、皖。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u201c浙東四大重鎮u201d之一。發達的商埠經濟,營造了古鎮佛堂極其深厚的商業文化歷史底蘊。
佛堂風景名勝古跡甚多。雙林寺、培德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4年,義烏市雙林風景旅游開發辦成立。史載雙林寺u201c天下第二,江浙之冠,在震旦國中,稱莊嚴第一。u201d南宋寧宗皇帝品定天下禪宗,將雙林寺列為u201c十剎u201d之一。該寺不僅名聞九州,還享譽日本,后遭焚毀。96年5月,雙林風景旅游開發區奠基動工興建,第一期大雄寶殿工程已經完工,97年5月舉行了開光大典,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設之中。田心的培德堂是清道光年間蘇州巡撫林則徐贈佛堂火腿商王恒三的題匾,從此u201c金華火腿出義烏,義烏精品在佛堂u201d之說就廣為流傳。此外,胡公殿相傳為達摩取水之所,所取之井水均為優質礦泉水,湖山殿相傳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遇追兵避難之所,后特賜湖山殿為u201c朝江府u201d(現已重建)。古南山老松舊址已規劃建道院山公園,目前正在實施之中,沿東陽江西側的江濱公園亦已列入建設規劃。自然景觀以前有古南山的蒼天老松,萬善橋的u201c鐵鏈鎖江u201d以及u201c畫江梅柳u201d、u201c蒲川修竹u201d、u201c蟠龍古剎u201du201c吳水垂楊u201d等,現雖僅存文字記錄,但江南景色仍一一可指。 義方風情 每逢農歷十月初十,佛堂鎮都將進行物資交流會,從十月初九開始到十月十一結束,歷時三天。相傳達摩祖師渡磬登岸那天,正是農歷十月初十,為紀念祖師,在這一天,每年舉行一次廟會。久而久之,成為了傳統。解放后,人民政府為發展生產,利用u201c十月十u201d廟會進行物資交流會,直至當今。
稽亭村。稽亭村座落在云黃山北麓余脈山地邊緣,離著名的佛教勝地雙林寺僅1公里。該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三國時代就成為十里一亭的一個村落,因村邊有萬頃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義烏文人丁存曾有詩贊曰:春風引技過稽亭,和日融融小藥青。百頃波逐碧落,一行歸雁流青。檐楹鳥臬知人好,山水龍蟠貴地靈。堪嘆舊交單落盡,臨風涕淚有余零。千百年來,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紅曲米)聞名,用該村生產的紅曲米釀制黃酒,味郭、色正、營養好。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曲米生產基地。
義烏江橫穿佛堂鎮,解放前至解放初漫長時間,每逢干旱季節,就可見到從江邊一直到田邊幾里長的距離,每隔一段一條u201c水車u201d一條u201c水車u201d在u201c踏車u201d抗旱,此謂u201c打高車u201d。富有農戶出車出人,貧窮農戶出人,自發組成。一丘田一丘田把水從江里u201c踏u201d上來進行灌溉。u201c水車u201d最大為9踏,即9個人在上面踏,最小3踏。u201c打高車u201d往往要數條至十幾條組合,視水路長短而定。踏車時還配有u201c車子歌u201d,喊勞動號子和計算勞動數量換人歇力兩重內容。隨著政府對農業重視,不斷興修水利和發展農業機械化,至今抗旱要u201c打高車u201d習俗已不復見了,u201c水車u201d也成希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