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現象,被一些經濟學家喻為u201c黑色經濟u201d。這夜幕般的黑色,籠罩的已不僅僅是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區域,而是整個的世界。像國際販毒網一樣,假冒商品已在世界某些地方形成了生產、運輸、走私、批發、銷售的嚴密網絡,有人估計,假冒商品價格約占世界貿易額的百分之二,甚至更多。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制藥廠因假藥蒙受的損失達幾十億美元,在非洲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服用假藥而死亡,假冒偽劣使廣大消費者蒙受了經濟上、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多重傷害;在法國,各大名牌公司因假冒商品每年損失50億法郎,由于這個原因,約有兩萬人失去就業機會;東南亞和中東出售的零配件中,近一半是假冒貨,在假冒汽車零件的沖擊下,美國汽車工業每年損失30億美元u2026u2026,假冒商品是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u201c公害u201d。
假冒商品日益泛濫,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大惡癥。假冒商品品種多、數量大,從生活日用品到生產資料,從一般商品到高檔耐用消費品,從普通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內銷商品到外貿出口商品,假冒偽劣幾乎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其中又以制作容易、利潤豐厚、銷售快捷的假冒名煙、名酒和藥品的問題最為嚴重,而且假冒偽劣商品有向大商品和高科技產品方向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