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貿易壁壘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產物,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在關貿總協定多邊貿易談判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中,傳統的貿易壁壘措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僅會受到國際公約制約和國際輿論的譴責,而且也易遭到對等報復,而藍色貿易壁壘比傳統的貿易壁壘措施更具有隱蔽性,同時出于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使藍色貿易壁壘內容更能為大眾認同。這種具有復雜性、政治性、不確定性的勞工標準,一出現就成為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的最佳選擇之一。二是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以大量廉價產品沖擊發達國家的國內市場,使發達國家國內的紡織品、服裝、玩具、鞋類等相關行業工人因此失業或工資水平下降,對此國內政府不得不引起高度關注。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市場、減輕政治壓力,日益加重了對發展中國家勞工條件及勞工環境的批評指責。一些地區性行業乃至全國、全球性行業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紛紛參與制定相關規則,以求獲得貿易自我保護。三是u201c血汗工廠u201d的案例大量涌現,引起了許多發達國家公眾的強烈不滿與關注,甚至出現了u201c不買運動u201d。他們在購買產品時不僅關注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性,還開始更多地關注起產品是在哪里,什么人在什么樣的勞動環境與勞動條件下生產出來的,以此決定是否購買。這種行為促使政府與企業在進口產品時加強了對勞工標準的審核。這是發達國家設置藍色貿易壁壘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因素。四是由于全球化的發展中,勞工問題全球化,它與反全球化運動相結合,使得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對勞工待遇日益重視,都急于尋求一個趨同的國際勞工標準,以促進全球化的穩定發展。然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很難提出u2014個適用于全球約200個國際貿易參與國的工資、工時、職業安全和衛生、社會保障等標準,這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提供了強行推廣其勞工標準規則的借口,打著保護勞工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幌子實施貿易保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