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發在生產車間檢查梁芳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車工。兩年前,只有簡短縫紉培訓經歷的她,在哥哥引薦下,南下廣州,進入朵以公司。現在她每月都可以掙1500至2000元不等的工資。兄妹倆在朵以公司打工,感覺和家里沒什么區別,因為在工廠、車間及寢室里的同伴全是來自三伏潭、胡場一帶的年輕人。廣州市朵以服飾有限公司,新廠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車城,這座占地面積60畝的現代化廠區,規劃設計新穎、功能布局精巧。高聳的辦公大樓、寬敞整潔的生產車間、設施齊全的職工宿舍、綠草如茵的休閑場地,其間工作和生活著1000多名員工,全部來自仙桃農村,他(她)們說的是仙桃話,吃的是仙桃菜,行的是仙桃人的禮節。這里儼然一座離家千里的u201c仙桃城u201d。它崛起在南粵大地,成為許多仙桃農村青年實現打工夢的地方。廣州市朵以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管理規范的家族式企業,近年來憑著u201c朵以u201d品牌良好的市場表現,成為國內淑女服飾行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其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大中小城市,至今已開設800多家特許專賣店。經營業績以近于翻番的速度發展。u201c林家鋪子u201d的品牌路和所有成功企業一樣,朵以公司也曾經歷創業歲月。作為家族式企業,它的成長更多了一份艱辛。朵以公司的發端是從服裝加工、檔口批發開始的。林家幾位兄弟都先后在漢正街開過檔口,做過服裝批發。在紅陽村,林家兄弟姊妹眾多,七個兄弟,林銀發排行老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村的開放意識剛剛萌發,人多地少的林家兄弟們不愿u201c窩u201d在家里,便紛紛走向外面的世界。林家老四率先來到武漢漢正街u201c帶班子u201d,從承接小批量服裝加工活起步,生意一步步做起來。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給服裝行業的發展帶來全新機遇。1991年,曾擔任10多年生產隊干部的林銀發覺得自已應該到更大的世界里去u201c闖u201d,他憧憬著有朝一日,用另一種形式帶領鄉親共奔富路。他說服妻子,將新建不到兩年的二層樓房賣掉,籌集2萬多元的本錢,背水一戰,涉足漢正街的服裝行業,從帶班子到開檔口,作為u201c門外漢u201d,林銀發吃過不少的苦,但也漸漸積累了從事服裝業的經驗,慢慢熟知這個行業。1997年,林銀發將發展的視野拓向更加開放的廣州,與先期轉戰此地打拼的四哥共同創業。那時林家的服裝業在廣州發展已有幾年,事業具備了一定基礎。此時林家兄弟們本可以各自發展,各賺各的錢。但他們選擇了家人攜手,共同做大林家服裝事業的路子。從廣州白馬到肖港、再到花都,幾次生產和經營場地遷徙,清晰印證了林家服裝事業發展路徑,也見證了u201c朵以u201d不尋常的創牌之路。從漢正街到廣州創業初期,林家兄弟們主要做服裝批發和來料加工。廣州的服裝市場商賈云集,千帆競發。那時白馬服裝市場是廣東、四川人的天下,競爭十分激烈,他們瞧不起湖北人。林家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在市場的罅隙中尋找自己的空間。從做大路貨到外貿訂單,再到做職業裝,u201c林家鋪子u201d一天天做大。u201c常常是白天進料子,晚上讓員工整夜趕做,第二早上就拿到檔口批發,賣的好我們再進料子,賣不好我們就停下來!u201d講起那段做檔口,做批發的日子,讓林銀發難忘。他說這樣做服裝總有一種被市場牽著走,受制于人的感覺。而隨著原輔材料、勞動力成本和國際匯率的變化,做批發和訂單的利潤空間越來越狹小。那時廣州市紅洋時裝廠已有家鄉來的打工者500多人,保他們的工資和生活,為他們謀一條生存之路,也成為林家企業必須尋找新突破口的原因。u201c必須做品牌。如果不做品牌,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上,有了自己的品牌,公司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u201d林銀發以自己獨到的戰略眼光,對公司的發展戰略作了全新的調整。2003年,對公司的發展是一個重大轉折,下定決心做品牌的林銀發實施專賣連鎖路線圖,果斷停產部分仍然小有贏利的產品,全力投入,開展品牌攻堅。但當年經營業績并不理想,虧損了150多萬元。林銀發遇到了來自家族內部,公司管理層和市場等方方面面的反對之聲。面對困難,林銀發并沒有失去信心,他力排眾議,消除雜音,潛心品牌連鎖經營。幾年后的這個秋天,朵以公司收獲著創業的喜悅。《天下仙桃人》欄目組在朵以公司采訪期間,時逢公司產品研發部舉辦冬季產品發布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齊聚朵以公司,展示會現場火爆,訂單如云。投資數千萬元興建的花都新廠區全面竣工投產,公司的生產經營步入正軌。朵以公司的品牌戰略,讓其事業蒸蒸日上。而此時的珠三角,那些靠做來料加工和批發的服飾加工企業,因全球經濟的風云變幻,經營舉步維艱,無數企業關門倒閉。如今的廣州市朵以服飾有限公司,已打造成為一家集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策劃于一體的專業女裝品牌公司,u201c朵以u201d品牌已在全國叫響,公司的經營業績連年翻番。靠鄉情親情興業親情、鄉情。這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活動。但在林銀發那里,卻成了他辦廠興業的法寶。他以一種寬容、仁慈、淳厚的心態去對待工廠的每一個員工,他用親情、鄉情、感情作為紐帶,去連綴生產經營中的每一個細節,打造出一個團結、和諧而充滿活力的家族制企業。林家企業從創業初期,就一直招收紅陽村及三伏潭一帶的農家子弟。從最初10幾人,到幾十人,再到幾百人,現在朵以的老鄉員工已超過了1000人。隨著林家服裝產業的做大,他們的招工范圍從三伏潭擴大到胡場、豆刂河等鎮。許多員工在林家一做就是十幾年,不離不棄,他們也和朵以一起成長,有的已成為朵以公司的中層干部。在林銀發的內心,只招收家鄉的員工,是林家對養育那片土地的最好回報,是用另外一種形式回報鄉親們。劉華斌、孟翠姣夫婦在朵以公司打工已經6年了,劉華斌任車間主任,妻子做車位工,夫妻倆年收入超過5萬元。在公司,和其他的夫妻職工一樣,住著單元房,室內衛生間、空調、席夢思、桌椅都由公司統一配置。在夫妻床頭的墻面上,掛貼著一組兒子的照片。說起兒子,夫妻倆一臉興奮。今年暑假,朵以公司組織60多名小朋友從仙桃農村到廣州,和父母團聚。劉華斌、孟翠姣夫婦在老家胡場農村的9歲兒子劉峻峰,在奶奶的陪伴下也來到廣州市。公司出資免費讓小朋友參觀工廠,看廣州街景,到動物園和海洋公園游玩。這些長年遠離父母的孩子個個興奮不已,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溫馨的暑假時光。在朵以公司,員工們都以朵以員工為榮。每年春節,全程接送職工回家過年、上班,在紅陽村,在三伏潭鎮,已成為一景。原來,許多農家子弟第一次出遠門,家人免不了會擔心。u201c娃兒托付給林老板,我們放心!u201d三鄉四里的農家都直接將姑娘小伙送到紅陽村林銀發兄弟那里。春節過后,按照規定的時間,林家又會租借專用客車,接員工到武漢,再乘火車赴廣州。這已成為朵以公司一項正常的勞務活動。而員工們春節回仙桃時,也是統一組織,員工們穿戴整齊,排隊上車,成為繁忙車站的一道風景,連列車員也說,讓u201c朵以u201d員工先上。朵以公司工資發放頗具人性化。公司員工平常是不領月工資的,因為吃住都由工廠免費提供,花錢很少,每個職工每月根據需要可領300元左右不等的零花錢,其它的由工廠結算,放在廠里,年底一次性發放。對于這一結算方式,在企業來說有點不可思議,但在朵以公司卻已成為一種慣例,職工愿意這樣。在朵以,有一位員工3年的工資共7萬多元都沒有領,一直放在廠里,對此,財務部幾次催促該職工領,這位員工說,u201c工資放在廠里,我們放心!u201d林銀發說出了這一結算方式的最初來歷。原來因為員工大多為仙桃農家子弟,集中發工資也是為資金的安全作想,有一年春節,員工的幾百萬工資要領,為領取方便,公司派專人乘飛機將錢運回三伏潭,在紅陽村集中發放。朵以公司管理的人性化操作隨處可見。在公司,員工上下班不打卡,公司沒有考勤刷卡機,這在管理規范的廣東企業中,是不多見的。公司管理淡化制度的約束,達到了一種u201c無為而治u201d的境界。朵以公司企業文化建設中,也融入親情、鄉情的要素,企業文化建設獨具特色。企業家的社會擔當u201c品牌是員工們做起來的。要以一種感恩的心去對待他們u201d,林銀發說。在創業最難的時候,企業做訂單不時會賠錢,但他們總是先保員工的工資。他認為經營不善是老板的錯,責任不在員工。多年來,一批批從家鄉來的農家子女,在朵以公司打工而改變人生,走向致富之路。在林家兄弟老家紅陽村,許多農家孩子在林家工廠打工,家里蓋了新樓。紅陽村八組的小伙子彭彰義在朵以公司打工5年,已攢了近10萬元。夏市村七組的20女孩陳楚虹打工3年,將集攢的工資5萬元支援家里蓋了新樓。林銀發說,企業家首先必須是實業家。實業家要把事情做實。也許有10年農村基層工作的背景,他對鄉親、對社會有著深刻的認知。他在為人處事、管理企業、發展事業的思維中,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林銀發常常說,他的企業和事業不能停下來,因為工廠有1000多名家鄉的農家子弟,全國有近800家連鎖專賣店吃著u201c朵以u201d的飯,他們不能因為朵以而失去工作和崗位。把工廠當學校辦。林銀發在他的家族和高管中經常灌輸這樣的理念。因此在設計花都工廠新區時,他對職工的住、吃、玩考慮最多。不惜投資,完善設施。他要保證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在全國同行中做得最好,并在10年內不落后。當林銀發把更多的福利和待遇向員工傾斜時,他覺得自已的內心很坦然,這是一個企業家應該做的。不獨如此,林銀發認為企業家應承擔起社會的責任。今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在花都區企業中第一個發起募捐,當公司利用廣播向全體員工發起募捐倡議時,許多員工都自覺參與到捐贈行列中來,幾天之內公司和員工向災區捐助善款100萬元。u201c我們不光要員工打工掙錢,還要教育他們關心社會,回報社會u201d。而就在汶川地震捐助活動之后不久,一名已從朵以公司離職的員工子女患重病,林銀發居然收到員工們給他的短信,建議為這位已離職的困難員工捐款。看到員工們的愛心之舉,他非常欣慰。林銀發采納了員工的建議,并帶上朵以人的情誼,專門回湖北看望這名離職員工。他說,一個企業家只要每天為員工、為社會做一點點,我們就會向和諧、向文明邁進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