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采用積極財政政策,一般是在國際收支處于順差時, 而且這種順差主要是由凈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擴大,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增加,價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國內利率上升,BP曲線向上方移動;價格上升和收入持續增加會導致進口持續增加,進而使外貿出現逆差:在國際資本高度流動的條件下,利率上升會導致國外資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間外資流入額往往大于進口增加額,國際收支仍出現順差。順差不斷增加,會使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出現升值壓力。由于匯率是自由浮動的,本幣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Is曲線向左移。這表明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乘數放大效應會比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小一些,這是由于在開放經濟中乘數效應中的一些環節會通過貿易或投資轉移到國外去。例如,政府投資幾十億元建一座發電站,但部分設備、材料、技術從國外進口,那就會增加國外的總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開支對本國經濟的刺激作用減弱。如果一國處于經濟過熱階段,政府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反。
在浮動匯率下,政府使用貨幣政策,其作用過程為:政府如果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于逆差太大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出口增加,外貿狀況得到改善,IS曲線向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同時BP曲線會下移,這個過程持續一定時間,新的均衡就會實現,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當然,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外貿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外貿結構等。不同的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在浮動匯率下采取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調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是經濟處于過熱階段,政府采取緊縮貨幣政策,過程與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