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存貨的短缺成本和儲存成本。一般地,存貨短缺成本的發生概率或可能的發生額越高,企業需要保持的安全庫存量就越大。增加安全庫存量,盡管能減少存貨短缺成本,但會給企業帶來儲存成本的額外負擔。在理想條件下,最優的訂貨和儲存模式可以求得,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反向變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使得這個自出現商品流通以來就出現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一般地,廠商要處理兩種流:物流和信息流『注:欲制定較小的安全庫存,此處的正反向物流信息的傳遞、接受與處理,就顯得尤其重要。業務簽單,技術確認,原材料采購滿足,產前準備,生產控制,交庫配送,確認庫存,異常需求處理,物流信息的再次循環,均造成此處的信息流最容易出現扭曲和延誤,造成安全庫存被動放大等各種不良現象。解決有難度?』。公司內部間的隔閡影響了信息的有效流通,信息的成批處理使得公司內“加速原理”生效,需求信息經常被扭曲或延遲,從而引起采購人員和生產計劃制定者的典型反應——“前置時間或安全庫存綜合癥”。該效應繼續加強,直到增加過量,相應的成本同時隨之上升。過剩的生產能力不斷蔓延至整條供應鏈,扭曲的需求數據開始引起第二種效應——“存貨削減綜合癥”,廠商不得不選擇永久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侵蝕企業的盈利。前一種效應引起過量的存貨,公司為了求出路又導致后一種結果,不進行流程改變『注:是過量庫存造成的成本叫企業痛苦不堪啦!流程改變像中藥,雖可以去根,但時間要長,對想救命的企業,此時是不會選擇它的。』,這兩種效應將持續存在并互相推動。在市場成長期,兩種效應的結合所帶來的后果常被增長的需求所掩蓋,廠商可以生存甚至興旺而不顧及震蕩周期的存在——一段時間內,全力處理存貨;另一段時間內卻又不顧成本的加速生產。當市場進入平穩發展或下降期后,廠商開始一步步走向衰亡。可以說,在目前企業與企業存在隔閡甚至企業內部門之間也存在隔閡的情況下,信息傳遞滯后、反應緩慢、成批處理和不確定性是造成上述兩種效應的深層原因,應對的根本也在于減少組織隔閡、加強信息疏導并能做到迅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