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幣貿易結算? “如果一家境內企業想從境外進口價值340萬元的貨物,這家公司最終得為這批貨物支付多少錢?340萬嗎?”不,這條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在實際生活中很可能并不那么簡單。
因為按照中國目前的貿易結算機制,境內企業和境外企業發生貿易只能采用非人民幣幣種結算。這就意味著,企業在貿易過程中必須承擔匯率風險。
以上述340萬元的貨物為例,如果兩家企業簽訂協議時約定用美元(1美元兌6.8元人民幣)計價,即支付50萬美元;但實際上,等到對方貨物在10天后運到,境內企業最終支付的成本很可能是342.5萬元。原因是,此時從銀行購買美元的匯率已經變為1美元兌6.85元人民幣。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尤其在匯市極為動蕩的2008年,不少企業更是深受其害。不過,這一現狀很快就會有所改觀。同樣以上述交易為例。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出,只要這家企業在上海或者廣東的四個城市,今后它就可以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無論其它幣種怎么波動,它為這批貨物支付的成本永遠是340萬元。
“國家決定進行的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會對這些境內進出口企業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這些企業今后再也不用擔憂匯率風險了。”交通銀行研究部研究員鄂永健昨日說。
目前有能力讓境外企業接受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境內企業并不在少數。今后,這些企業完全可以讓境外企業按需要承擔相應的匯率風險。
而受益于人民幣貿易結算的企業遠非進出口企業。
對于那些母公司在境內,但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有投資的中資企業;或是母公司在境外,但在境內有一定投資規模的企業來說,今后他們自己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也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再不用再平白無辜地遭受匯率風險。(東方早報 記者 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