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
1998年俄羅斯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繼5月19日股價和債市價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國內經濟惡化,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被迫宣布實行新的盧布“匯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防線崩潰,最終引發了一場俄獨立以來積蓄以久的、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銀行發表了“聯合聲明”,對俄國內出現的金融危機采取“三大措施”,具體內容包括:
1.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幅度。放棄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匯走廊”,即6.2盧布兌1美元,浮動幅度正負15%。從8月17日起,這一走廊擴大到6~9.5盧布兌1美元,盧布在此范圍內浮動。外匯市場當天的成交價,即是央行的官方匯率
2.延期清償內債。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國家短期債券轉換成新的國家有價證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條件另行公布。在轉換手續完成前國債市場停止交易。前些時候,俄政府曾號召國債持有者在自愿基礎上將債券轉換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匯債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億美元的內債市場上,響應者寥寥,同意轉換的債券,僅有44億美元,沒能解決內債問題。
3.凍結部分外債。俄商業銀行和公司從國外銀行、投資公司等處借到的貸款、用有價證券作擔保的貸款的保險金,以及定期外匯契約,其支付期凍結90天。同時禁止國外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償還期在一年以內的盧布資產。政府強調,“凍結”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債。
“三大措施”出臺后,俄國內金融危機并未得到緩解,相反,對俄政治、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1.金融市場上出現匯市亂、股市跌、債市癱的局面。盧布同美元的比價由8月17日的6.3:1暴跌為9月9日的22.4:1,貶值257%,6天后又反彈為8.9:1。升值150%。俄羅斯交易系統股價綜合指數從上年的230點跌為約40點;日交易額從危機前的近億美元跌至最低時期的數十萬美元。進入歐洲企業500強的俄羅斯14家工業企業的股票總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億美元縮水為160億美元。俄債市停業近4個月,4360億盧布國債券的重組方案遲遲未能實施,政府債券在國際市上的市值僅為面值的6%。
2.受沖擊最大的是尚處于“嬰幼時期”的銀行系統,其總資本、存款和貸款均減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銀行中有590家虧損。在即將開始的銀行系統重組中,近一半銀行將被迫宣布破產。
3.金融危機使盧布貶值70%,失業人數大幅上升,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4.金融危機不僅沖擊金融市場,惡化人民生活,還殃及整個國民經濟。1997年俄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分別回升0.8%、1.9%和0.1%,1998年分別下降5.5%、6%和10%;1997年俄外貿額增長1.5%,1998年下降12%~13%;1997年通脹率為11%,1998年超過70%;1997年俄吸收外資105億美元,1998年僅為30億美元。
5.俄羅斯金融危機在全球引起震動,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一些與俄羅斯相似的石油出口國家,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延等均受到很大沖擊,至8月底,這些國家股票平均下跌30%,而拉美和東歐國家的金融動蕩又波及到歐美國家,8月27日,西歐國家股票市場價格平均下跌4%。
俄政府實行的“對外延期支付”和強制性“國債重組”,對與俄金融市場和商業銀行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方銀行造成了巨大損失。據初步統計,到8月24日,屬“延期支付”范疇的俄商業銀行對西方銀行債務為192億美元,俄企業的欠債為60~80億美元,而根據8月25日公布的強制性“國債重組”方案,西方投資者稱他們在此項的投資“將損失70%”。受上述兩項“非常措施”的影響,凡對俄有債權關系的西方銀行的股票在8月17日以后均大幅下跌,尤以對俄銀行貸款高達180億馬克左右的德國商業銀行為甚,對俄有直接投資以及大量出口的俄羅斯的國外企業也不例外。
二、原因
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的政治導火線是兩次政府更迭,它使全國處于無政府或政府不穩的狀態長達半年之久。外商因此對政府信心不足,從俄撤走大量資金,從而加劇了金融危機。基里延科政府的決策失誤也是導致盧布匯率暴跌、股市狂瀉、居民擠競存款、搶購美元和商品等危機現象的原因。
1.財政危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最直接根源
如果我們把俄羅斯正在經歷的這場危機視為近年來新興市場危機的一部分,那么,其產生的根源與其他新興市場通常的“泡沫經濟”破滅、銀行呆賬、壞賬增多,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外債過于龐大等原因并不完全相同。我們認為俄羅斯這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起源在于其內債市場的崩潰,而在此背后的直接原因則是國家嚴重的財政危機。
自90年代初實行經濟改革以來,俄羅斯在調整其傳統的以軍工和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方面沒有取得明顯進展,少數石油、天然氣及有色金屬等大型生產企業仍是其國民經濟的絕對支柱,能源、原材料及軍火出口所換取的外匯則用于大量進口食品和日用品,并且這種進口依賴較改革前更為嚴重。在這種經濟結構下,1998年以來世界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對俄羅斯的出口收入形成巨大打擊,進而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加劇了財政收支的失衡,最后導致財政對預算撥款部門的工資及社會退休金的大量拖欠,引發了社會動蕩。是盡快抑制社會動蕩的繼續激化,還是將僅有的財政收入用于償還到期國債,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俄政府選擇了前者。
財政收支失衡除了受收入來源減少的影響外,俄稅收工作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俄稅收制度苛刻復雜,稅率極高。但事實上每年能夠征收的稅金總額卻又相對減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俄羅斯人不愿納稅,特別是不愿交納所得稅。具有公民意識而誠實納稅的企業會發現,如果繼續按照現行稅率納稅,企業就無法生存和發展。俄我斯的稅制事實上處于一種惡性循環之中:由于稅收無法滿足財政需求,稅局便相應提高稅率和增加稅項,這樣一些企業更是避稅若火,有些企業甚至將生產活動轉入地下,因而影響了稅收,加劇了財政收支失衡。
2.俄金融市場及銀行體系的非均衡發展決定了危機的迅速蔓延和惡性循環
俄羅斯的債市、股市以及新興商業銀行體系都是隨著經濟改革應運而生的,正如其改革中所貫穿的“休克療法”的激進思想一樣,它們的起步和發展一直都處在高度開放和自由的環境之下,由此形成的非均衡性發展特點主要體現為:其一,俄羅斯的股市從90年代初開始就對外資開放,1994年非居民被允許進入短期國債市場,1996年,外資可同時參與國債一級和二級市場,在對外資迅速開放的同時,俄羅斯國內始終未能培養出足夠的內部投資者,從而造成了外資對其債市和股市影響力相當大,外資在俄國債市上占有30%的份額(約200億美元),在股票市場上占有20%的份額(約100似美元),而這必然導致它們對外資的依賴性和脆弱性。其二,過于依靠短期國債的債市結構不合理。按8月初盧布匯率計,各類債券的發行總額約為650億美元,其中居民法人持有近450億美元。在俄3種主要債券(短期國債、聯邦債券和市政債券)中,短期國債約占3/4,其中又以6個月期和3個月期為主。這樣,在市場形勢惡化的條件下,償債壓力不僅龐大,而且集中,從而加速了“金融金字塔”的崩潰。再者,俄央行在對商業銀行資金投向上沒有任何監管限制,包括國家“儲蓄銀行”在內的眾多商業銀行將資金投入金融市場而非實體經濟,銀行因此而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以致在危機爆發后極大地喪失了保護儲戶利益的能力,使得危機迅速向普通居民擴散,反過來,居民的擠提更加速了銀行走向破產,正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最后終于釀成了一場全面危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