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賺來的幾千萬元竟打了個水漂!在中國小商品城——義烏,外貿中介在該市隨處可見。據當地官員“最保守估計”,掛牌外商或境內外貿公司駐義烏辦事處的足有千家之多。然而,截至今年9月底,經省外經貿廳批準的外商駐義烏代表處只有76家,在義烏外貿局注冊的本地公司只有10家。魚龍混雜的外貿中介市場充滿陷阱。根據報案的反映,大量的非法中介,利用義烏巨大的外貿商機,每年空手“套”走當地幾千萬元。
280萬套走了
去年10月17日凌晨,黎巴嫩商人伊哈姆被金華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干警從廣州白云機場押回金華。金華市人民檢察院近日將以其涉嫌巨額詐騙向法院提起公訴。
警方查明,黎巴嫩商人伊哈姆及其兒子阿里,1998年4月到義烏后,未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就設立黎巴嫩M·A貿易公司義烏辦事處。招聘幾名電腦打字員和業務員后,便開始與小商品城內的攤主“廣交朋友”。起初交易時,他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伊哈姆很快成了一些經營戶心目中可以信賴的外商。當年11月中旬,伊哈姆父子以圣誕節貨好銷為由,向他熟悉的經營戶打電話要貨,言明一周后付款。一個月時間內,伊哈姆“收購”了75位貨主的小五金、工藝品、飾品等總值280萬元的貨物,并很快轉手運走。一個星期后,貨主上門要錢時,伊哈姆推托“貨款還沒匯到”,讓貨主過段時間再去。到了12月中旬,伊哈姆父子突然神秘失蹤。討債無門的75家經營戶這才恍然醒悟,直呼上當。
此案是被收入省警察學會正在編撰的《經濟案件百例典型》一書的一樁典型案例。據義烏市公安局經偵大隊負責人介紹,從1998年開始,韓國、日本及中東的一些國家的商人開始來義烏設點從事外貿生意,并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相當多難辨真假的外貿中介公司。據當地官員“最保守估計”,掛牌外商或境內外貿公司駐義烏辦事處的有千家之多。然而,截至今年9月底,經省外經貿廳批準的外商駐義烏代表處只有76家,在義烏外貿局注冊的本地公司只有10家。很明顯,在魚龍混雜的外貿中介市場里,一些非法的外貿中介就有了玩“空手套白狼”的機會。據了解,近三年來,義烏每年都有上百經營戶報案稱自己被外貿中介詐騙,涉案總金額高達數千萬元。但由于取證等原因,至今立案的僅3起,均已告破。
義烏工商部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目前義烏外貿外商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沒有適用個體外商從事外貿活動的法律法規。目前,只有少數個體外商在外貿部門領取了許可證,大部分個體外商都在從事無照無證經營活動,可信度不高,工商部門又不能依法去取締。一旦產生經濟糾紛,法律責任不明確,工商部門調解起來難度很大,屬于“管理盲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不法經營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再加上一些經營人員賺錢心切,因而產生了一些坑蒙拐騙的事情。
輕信,最大的隱患
義烏的外貿中介商究竟是怎樣運作的?義烏的小老板們真的那么容易上當嗎?
11月9日,記者一行趕到義烏進行深入采訪。剛出火車站,就強烈地感受到當地外貿商品經濟的繁榮:從車站出口“歡迎外商來義貿易”的巨幅廣告,到出租車司機滔滔不絕的有關當地外貿經濟介紹,連記者入住的城中城酒店,其客房電話本也被兩本厚厚的《義烏外貿商情大全》代替。
義烏香山路一帶,出口公司比較集中。記者走在這條路上,只見小如蝌蚪一樣的外文書寫的“×××辦事處”牌子到處可見,時不時地還有一兩個外國人來往。記者發現,幾張桌子、一個門面、最多再加一臺電腦,就是這些出口公司擺設的全部家當。
我們裝作是做外貿生意的客商,來到了這條路的一家外貿公司。看著門口的“蝌蚪文”,我們有些茫然。一位年輕的、操東北口音的女士熱情迎了上來,“你們有什么貨要出口嗎?我們這里專做去巴基斯坦的貨的。”“頭飾品要嗎?”我們順手從包里拿出剛剛買來的“樣品”。
經過一番交談后,雙方大致達成了初步意向。我們問她這里有沒有《營業執照》和《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這一“認真”讓這個女人頓時警覺起來。她眼睛滴溜一轉說:“我們是專門管運運貨的,你們真要做生意就去找老板吧。”我們一再表示誠意,可是已經“回天無力”,她不再搭理我們了。我們只好走出門口,剛走沒多遠,那個女人就將卷閘門呼地拉下了。
調查戛然而止,我們有些遺憾。
但從另一個側面,有知情人告訴我們,做外貿中介生意的人往往“賊精”。一些中介商在談生意時避開那些老外,真實價格連外國老板也不知道。生意談成后,除了向老外要一筆回扣,還會伸手向中方客商要回扣,“兩頭吃”。更惡劣的是,其中有的人在向老外收了錢、向義烏老板拿了貨后,一關門溜之大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