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中國農藥工業發展迅速:年產量從23.3萬噸增加到86.3萬噸,增長近3倍;年用量從22.6萬噸增加到25.9萬噸,增長14.6%;年出口量連續保持強勁增勢,從4.77萬噸增加到39.1萬噸,增長8倍,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53個。未來4年,中國農藥市場需求量有望以年均7%~9%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銷售額可達27億美元;中國農藥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有望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長,將從2004年的5.8%增長到2009年的8%。目前,中國是繼美國、法國、日本和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農藥市場,10年后中國有望排在全球農藥市場的第三或第四位。
2004年出口總量達39.1萬噸,出口萬噸級品種達6個,5000噸級品種達10個。
其中,出口前五位的品種是:草甘膦、百草枯、甲胺磷、多菌靈、阿維菌素;阿維菌素、戊唑醇、莠去津、吡蟲啉、丙溴磷、樂果、代森錳、毒死蜱、甲氨基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二嗪農、氟樂靈、三唑磷、乙草胺、丙環唑、啶蟲脒等出口量迅速增長,增幅都超過100%,有的達到12倍。
同時,除草劑和殺蟲劑出口比上年分別增長68.6%和85.1%。2004年,中國農藥出口國家和地區與上年基本相同,維持在153個,但無論是傳統的東南亞市場、準入條件很高的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還是新興的南美、非洲等市場,銷量均顯著增長。2004年與2002年相比較除了巴基斯坦、泰國、美國等傳統市場保持在60%以上的增長勢頭,新增的阿根廷、巴拉圭已經成為我國農藥出口的第四、五位的主要農藥貿易伙伴。南美、南非、東歐以及獨聯體國家的農藥市場迅速開拓,已出現了成倍增長良好態勢。
2002年我國農藥出口的國家有141個,到2004年已經遍及五大洲的15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率超過100%以上的國家有:巴基斯坦為272.7%,巴拉圭為199.4%,印度為193.7%,烏拉圭為166.6%,以色列為175.1%,多米尼加為146.2%,南非為105.6%。
我國從事農藥外貿的企業逐年遞增,2002年國內從事農藥出口的企業為592家,2004年發展到1347家,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已成為農藥國際貿易的主體。
2004年上半年超過500萬美元的出口企業共有38家,比上年多出21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有24家,占出口企業總數的63%,企業自營出口已成為我國農藥出口的主要生力軍,一改往日企業借船出海的傳統。這一變化標志著我國農藥企業在國際商貿中越來越顯得成熟,一支懂技術、懂國際營銷的年輕隊伍快速成長和壯大。
據統計,目前國內從事農藥出口的企業從2002年592家發展到2004年的628家。營銷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2002年只有15家,到2004年已達到32家;營銷額在500~1000萬美元的企業由2002年的23家,到2004年已發展到43家。這75家出口企業的銷售總額已占全國出口總額的66.5%。據2004年上半年統計,傳統的外貿公可只有14家,這14家外貿企業的出口額只占總出口額的17.19%。
由于國際糧食仍將維持高價位,一些國家的種糧熱情將仍然高漲,這就決定了對我國農藥需求量的持續增大。因此,我國農藥出口仍具有很大的空間。2005年以來廣東口岸農藥出口大幅增長。
據拱北海關最新統計,2005年1~9月廣東口岸出口農藥9871.6噸,價值1806.1萬美元,分別比2004年同期增長65.5%和29.4%。出口平均價格為1829.6美元/噸,下跌21.8%。2005年1~9月,廣東口岸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農藥8878.4噸,增長94.8%,占同期農藥出口總量的89.9%;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農藥988噸,增長29.4%,占同期農藥出口總量的10%。2005年1~9月,廣東口岸集體企業出口農藥4579噸,增長1.3倍;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435噸,增長11.1%;私營企業出口1628噸,增長2倍;國有企業出口1226噸,下降4.5%。
2005年1~9月,廣東口岸出口殺蟲劑7851噸,增長84.2%,占同期農藥出口總量的79.5%;出口消毒劑1804噸,增長18.9%,占同期農藥出口總量的18.3%。2005年1~9月,廣東口岸對岡比亞出口農藥4280噸,增長1.7倍;對香港地區出口2695噸,增長46.1%;對東盟出口1271噸,增長20.6%。廣東口岸對上述3個市場出口農藥合計8246噸,占同期農藥出口總量的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