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是早些時候我給SIGNAL信號周刊的8月度專題投稿
    貿易,可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之一了,它無處不在,如影隨形。曾經有人對現代社會的貿易盛況做出過如下描述——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一天。你早上起床,給自己倒了到了一杯用佛羅里達州的橙子榨的果汁和用巴西生產的咖啡豆煮的咖啡。早餐時,在中國產的電視機觀看紐約播放的新聞節目。你穿上用佐治亞州生產的棉花原料而在泰國工廠縫制的衣服。你開著來自全世界十幾個國家生產的部件組裝的車去上學。然后你打開經濟學教科書,這本書由一個來自麻省的作者編寫,由俄亥俄州的一家公司出版,并印在俄勒岡州生長的樹制成的紙上。
     沒錯,這就是我們的世界,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由一個又一個貿易事件組成的海洋。那么,我們為什么會產生貿易,貿易所基于的原理又是什么,結果以及代價又是什么,今天就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1.我們為什么會產生貿易         我們談貿易,想了解貿易產生的原因,就必須了解貿易所應用的原理是什么。而在我看來,復雜貿易所應用的原理其實可以簡化為三條——人們在一個經濟體中相互依附,人們面臨權衡取舍,人們會根據情形做出理性的選擇。在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中,人們對成本的考量面臨權衡,而后人們理性選擇,在此期間相互博弈,形成市場中風波云詭的各種變化。
       人類,從誕生開始便是社會動物,人類的活動大都是跟隨著集體的活動而進行。原始社會之時,人類就是這樣。人們在一個部落中相互依存,部落與部落之間也會產生聯系。不過此時生產力低下,還未出現私有財產,所以貿易便在只能在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但是相互聯系的社會形態,為貿易提供了基礎與便利。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貿易的形式隨之也發生了變化,變的多樣與復雜。金融系統,公司,等等也隨之產生。總之,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一個經濟體中相互依附是產生貿易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聯系,構筑了貿易所發生的基礎。
       聯系是貿易的基礎,然而這個貿易能否發生,則要看的是人們在這個經濟體中對成本的的權衡取舍。我們要引入一個關于成本的另外一個概念——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定義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這與我們所一般在現實生活中所談論的成本的概念并不相同。一般現實生活中的成本大都指的是會計成本,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投入與花費,這是一個非常狹義的概念。然而機會成本則更加廣義,它有了比較的概念,為了得到他所舍棄的東西這幾乎涵蓋了一切。比方說,為了學習,我放棄了玩樂,玩樂是我學習的機會成本;為了工作掙錢,我放棄了學習,學習是我工作的機會成本……等等。諸如此類,我們可以發現,不僅人在社會中是相互聯系的,我們的行為也是。有舍必有得,我們在拼命為了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無形中也放棄了另一樣東西。我們對兩樣東西的對于我們的價值進行取舍,這就是權衡機會成本,做出理性選擇的過程。
       貿易當然也是如此,貿易的收益必須要大于貿易讓我們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只有這樣,貿易才可以發生。如果不是這樣,貿易就無法發生,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狀態做出是否要進行貿易的理性選擇。
2.貿易的結果        經濟學有一個十大原理,其中有一個原理認為貿易可以讓人們過的更好,換句話來說,這就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我們可以看我們在第一條中所談及的貿易的過程,人們根據自己的機會成本而做出權衡與理性選擇。其實這個過程還隱含了一個概念——比較優勢。不同的人們做相同事情的機會成本總會有高低,而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機會成本低的個體或群體,便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比較優勢。所以,讓做這件事情機會成本低的人去做這件事情,在進行生產之后進行貿易獲得收益;而讓做另外一件事情機會成本低的另外一個人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事成之后與這個人進行貿易獲得收益。這發揮了他們各自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讓他們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益。關于這個事情解釋的最佳示例,就關于是農民與牧民的故事,農民在生產土豆方面更具優勢,而牧民在生產牛肉方面更具優勢,他們意識到貿易的好處之后,他們便達成共識——農民專注于生產土豆,牧民專注于生產牛肉,隨后他們進行相互的貿易。貿易的結果是他們各自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生產效率,這提高了總生產量,換成另一個說法就是生產力。事成之后進行貿易,獲得的遠遠比自己生產這個自己不擅長的東西的要多,這就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但是,有人就會問到——如果一個人在生產所有的東西方面都具有優勢,那么他還需要和別人貿易嗎?答案我想是肯定的,他當然需要和別人貿易。因為如果他拒絕貿易,拒絕使自己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最大,那么他就會在自己抵觸貿易的行為中承擔損失。因為他比其它人在生產方面都具有優勢,這是一個絕對優勢概念,即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一個個體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另外一個個體所產生的在該產品生產上的優勢。然而,獲得絕對優勢不一定等于他就具有生產每一種物品的比較優勢。如果生產這件物品的絕對優勢僅僅比別人高了一點點,那么舍棄這件物品的生產能夠去做更多的他所擅長的事情,生產更多他所擅長生產的物品。這就說明這種選擇的機會成本是高的,他應該選擇生產自己所擅長的并與其他人貿易。這樣,不僅改善了他自己的生活,也造福了其他人。
      我們從上述描述中可以發現,自由貿易是一個互惠過程,比較優勢的應用也是發生貿易的重要原理,也是所有支持自由貿易支持者的常用論據。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發現貿易的另外的兩個附加結果——專業化,與提高生產力。隨著人們根據比較優勢原理進行貿易,開始做自己所擅長的生產。在長時間的生產過程中,隨著不斷地練習,人們的生產的熟練程度就會增加,也會逐漸的專業。這就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而且,隨著人們都去做自己所擅長的生產,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也會隨著合理的生產分配方式而提高,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是貿易的兩個附加結果。
3.自由貿易的代價          我們在上面聊到自由貿易是一個互惠的過程,但是我們的討論是基于兩個個體的簡化過程,但是如果把這個過程拓展到一個國家,或者是世界范圍,故事就會發生變化。
      自由貿易的好處在李嘉圖時代就有所闡述,但在這日后的幾百年過程中,這并未為所有人所接受,自由貿易原則的確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關于自由貿易的爭議也是源源不斷,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尤其是近幾年,自由貿易原則又受到強烈的沖擊,好像一個新的時代又要重新開始了。
      至于為什么人們會提出質疑與反對,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事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失。每個國家都有不同利益的居民,當一個國家進行比較優勢的專業化生產并進行貿易的同時,他可能會讓一個國家的總體狀況變好,但是也會使一些人的狀態變壞。因為面臨著國外產品的競爭,會讓價格下降,壓低利潤空間,而利潤過少以至于難以維持的時候就會導致大量的國內該產業企業倒閉,進而引發大量失業。然而,產業工人重新學習轉型困難,這就會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其次,大量民族企業的倒閉,也不利于本國產業的發展與工業體系的完善。重要的產品依靠進口,也帶來了政治上的風險……等等。這些都是貿易保護主義者質疑自由貿易的理由。同時,這也是自由貿易的代價。我想,我們不能因為所謂某種理論或者是某種政治正確就做天真的自由貿易的簇擁,這是天真與不現實的。質疑的聲音讓我們反思,這讓我們更好的前行。
       寫了這么多關于貿易的東西,也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陋見,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