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既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那還接著搞入戶消殺嗎?
隨著《關于進一步優化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各地不再對進口非冷鏈物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網絡上最為關心的不是由此帶來的“外防輸入風險”,而是曾經引發爭議的“入戶消殺”。
對于“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這一“最新研究結果”,不少網友奚落道,“三年了,才發現,不容易。”
對于大家關注的“入戶消殺”問題,有網友戲言,必須繼續,因為夏天大家都開空調了,還有人說“入戶消殺必須迅速,晚一點病毒就沒了”。
今年5月,江蘇徐州睢寧縣入戶消殺引發爭議,身穿防護服人員甚至打開冰箱,對著里面一通亂噴,并直接將食物扔進垃圾袋,整個過程,房間地板水跡斑斑,還對布藝沙發、晾曬衣物反復噴灑消毒液,床上被褥、枕頭,噴到能淌下消毒水。
據媒體報道,睢寧在“半強制、半哄騙”的情況下讓居民簽《個人承諾書》然后主動交鑰匙,沒有交鑰匙的居民,也會被防護服人員通過空調外機、管道等翻入家中進行消殺,野蠻的做法引發科學和法律層面的雙重質疑。
面對質疑,當地給出的回應也只是“依據防疫政策”,對居民住所進行終末消毒,按專家意見執行。外界爭議除了圍繞“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展開之外,對這種做法的科學性也不能認同。
有人提出疑問,病毒在居住場所存活幾率多大?存活時間到底多長?病毒在有限的存活時間里外泄傳播幾率多大?住宅沒有人員活動的情況下,病毒還能傳播嗎?不進行消殺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
當時,針對這些疑問沒有人能給出具有科學依據的相對可靠的解答,而如今“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1天內全部失活”研究成果的揭曉,則徹底讓“入戶消殺”失去了科學性和必要性。
而且,不只是入戶消殺,大規模的室外環境消殺,甚至像無錫這樣對街頭共享單車進行環境消殺,也是不起絲毫作用的無用功。
在“科學研究成果”的加持下,各地會不會讓防疫回到科學軌道上來?至少在很多網友看來,這并不樂觀,就在前幾天,“安徽泗縣完成終末消毒876戶,消毒總面積139328.3平方米”就被媒體官方報道,如今看來,所謂“第一時間對發生聚集性疫情的泗城鎮第四小學開展全域終末消毒,結合流調數據對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活動過的場所開展終末消毒”,就是笑話。
在不少網友看來,宣布取消對進口非冷鏈物品的核酸檢測,這是向著科學性邁進了一大步,并建議將更多科學成果廣泛應用于防控實踐,甚至有人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直接說放開躺平得了遮遮掩掩有啥意思”。
比較可笑的是,今年年初,北京曾經那一輪疫情的源頭甩鍋給了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國際郵件,還稱“又一次敲響了防范新冠病毒的警鐘”,并專門針對國際郵件進京提出要求,“投遞前先靜置10天,至少3次6面立體消毒”,可笑至極。
今年春天,北京再次將發生在朝陽區、順義區的疫情歸咎于“專營韓國服裝的望京SOHO小金閣閣服裝店”,這一次感染的雖然是店員,但不斷強調“專營韓國服裝”的言下之意就是暗戳戳甩鍋韓國進口服裝,也算是貽笑大方。
把最新公布的取消對進口非冷鏈物品的核酸檢測決定,對標此前的喜感決策雖然不厚道,但在時至今日連上海都在公然歧視康復陽性患者,進而創造性發明了“歷史無陽”新名詞的今天,反思當初的荒唐絕對非常必要。
就像有人調侃的那樣,我們的新聞每一天都是非常正確,但當你連起來翻閱的時候,卻總是能發現自相矛盾之處,矛盾到可以用今天的矛刺穿昨天的盾,或者今天的盾抵擋不住昨天的矛。
新冠病毒到底怎么回事,相信3年來大家早就明白了,是時候回歸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