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千年只是一瞬,但對于守護它的人來說,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
在最新一季的《國家寶藏》中,從“一個人的執著”傳承開來的“一群人的堅守”,令人為之動容!
曾在第一季《國家寶藏》時,“永遠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就曾講述過父親常書鴻先生癡守敦煌半個世紀的故事。1935年,因為偶然在巴黎街頭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敦煌圖錄》,他備受震撼,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哪怕妻離子散,身邊的戰友一個個離他而去,甚至被提醒守在莫高窟將是“無期徒刑”,常先生也從未停止對敦煌藝術的保護。
1976年6月2日,常書鴻在莫高窟103窟臨摹第三季的舞臺上,辛柏青飾演的常書鴻眼神堅定:“雖然我沒有信過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莫高窟,我的至愛就是莫高窟,所以無論任何艱難險阻,我都會與它終生相伴。”
莫高窟九層樓檐下的鐵馬風鈴,蒼涼傳響。與它遙遙對望的黃沙之下,是常書鴻永遠的安息之所。在他身邊,還長眠著眾多為敦煌奉獻的人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選擇歸根大漠,隱身于世,生死相守。
88歲的李云鶴老先生,在莫高窟做了64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他這一生都在和時間賽跑,近4000平方米的壁畫,500多身的塑像,在他的手下重獲新生;兒子李波今年56歲,莫高窟第220窟是他看著父親修復起來的,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他回到大漠,干了父親的老本行,一干就是30多年;31歲孫子李曉洋是在敦煌出生,在莫高窟第220窟邊上長大的,如今也已從事了10年的壁畫修復工作,他想象著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會虔誠地守在敦煌,把爺爺的手藝和理念傳承下去……
爺孫三代守護敦煌壁畫的故事,讓觀眾從更加平凡的視角深切感悟了一次“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以守望,護希望,這份發自心底的摯愛、無畏和擔當,值得更多的人知道。
來源:敦煌寫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