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往德國學習機械的中國留學生,1934年1936年,中國只有約10,000英里的鐵路網,遠遠少于孫中山先生認為在現代化的中國所應該擁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數鐵路網都位于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已落入日軍手上。中國鐵路現代化步伐緩慢的原因是列強之間在華在利益沖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銀行家在華利益的新四強公會。公會的目標在于平衡外國在華投資,四國中任何一國在對華提供信用擔保以興建鐵路前必須得到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國家由于經濟大蕭條的緣故,對華投資變得猶豫不決。
盡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協議大大加快了中國的鐵路建設,在南昌、浙江和貴州之間都建有路軌。鐵路得以加快發展在于德國急需有效率的運輸工具去讓中國出口原材料和鐵路線正正符合中國政府對建設長江中南部省份成為工業重鎮的要求。再者,這些鐵路有軍事用途。舉例來說,浙贛鐵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長江三角洲的軍用運輸,即使上海和南京淪陷。另一個和它相似的是粵漢鐵路網,為東部沿海和華中地區提供交通連接。這些鐵路在抗日戰爭早期證明了它的功用。
最重要的中德工業合作計劃是1936年的三年計劃,三年計劃有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對鎢和銻全部有關業務的專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設17座工廠,包括鋼鐵、燃料(煤礦和油礦)、機械、電氣、化工等重工業廠礦和發電廠。正如1934年簽訂的以貨易貨協定中勾畫的大綱所顯示的,中國通過提供稀有礦產換取德國的技術和裝備來實現這些計劃。過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間鎢的價格翻倍而抵消。另外,德國向中國的出口物資將由德國國防部提供給中國的1億馬克信貸實行現金交易。
三年計劃也為國民政府培養了一批受過高級教育的技術官員,以負責這些國家計劃。三年計劃訂下了許多目標,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戰的全面爆發而停頓,最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