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傳播成本,但是垃圾郵件也隨之產生。筆者作為國內互聯網的較早用戶,使用的是自己注冊域名的電子郵件地址,從開始使用至今一直沒有變過,該郵件地址在國內互聯網發展初期曾注冊過許多網站服務,因此成為垃圾郵件的目標。
筆者在2000年起每天收到近百封垃圾郵件,因此從那時起開始關注垃圾郵件的控制方法。由于市場一直未有很強勁的需求,因此這項研究一直處于斷斷續續的狀態。
2004年1月底,國家四部委聯合發文整治垃圾郵件和不良信息,快速啟動了國內反垃圾郵件的市場,反垃圾郵件產品風起云涌,也出現了一些分析垃圾郵件和反垃圾郵件技術的圖書。但無論是廠商宣傳的技術還是這些圖書中分析的技術,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垃圾郵件問題,因此筆者分析、匯總了自己多年了解的技術和行業推薦的技術,整理出一本比較全面的反垃圾郵件技術書籍。本書在對垃圾郵件的產生機理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對反垃圾郵件的各種技術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
筆者認為反垃圾郵件僅僅是這類產品功能的一部分,這類產品應該總稱為郵件安全產品,至少應當包括反垃圾郵件、反郵件病毒、內容過濾等功能,還可能包括郵件溯源和郵件審計等功能。當然,作為一個安全產品,日志及日志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書對這些相關的技術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介紹。
此外,本書還對郵件安全控制中涉及的法律等非技術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本書供如下幾種讀者參考。
郵件安全產品用戶: 本書為他們提供比較郵件安全產品功能、性能的技術基礎。目前許多用戶不了解郵件安全產品,常常只是被廠商所左右。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郵件安全產品有一個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選擇和使用郵件安全產品。
郵件安全產品開發人員: 本書為他們提供改進其郵件安全產品的技術參考。
郵件安全產品測試人員: 本書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全面客觀的測試方法以及應考慮因素的參考。目前筆者了解的一些測試實驗室的測試方法過于片面,不能很好地反映產品的實際效果和性能,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反垃圾郵件技術原理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測試方法進行改進。
反不良信息監控機構: 本書可以作為良好監控、全面監控、有效監控的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