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9世紀中葉是 英國工商業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最嚴重的時期,戰后的 日本、我國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起飛階段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中國的假冒偽劣商品究竟知多少?已被查處的只是有如冰山浮露出水面 的一小部分。假冒名牌卷煙每年約有100萬箱,名煙打假是抓得比較好的一 個行業,被查處的也充其量只占10%-20%。1993年,東風汽車公司根據 用戶投訴進行調查,當年有數字的假冒東風汽車達2000 輛,據該公司估計, 國內拼裝的假東風車約為20000輛左右。假冒名優白酒所占真酒的比例前幾 年居高不下,至于大量名牌服裝的假冒,纖維制品含量標識不符合等問題, 基本上沒有查處。因此,有人估計,市場上的假冒偽劣商品充其量只查處了 其中的十分之一,《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甚至估計只查出了其中的二十分 之一。
一、利益驅動下的欺詐行為
前幾年,只要能在競爭的市場上蒙混過關,有人便會把磚塊、沙子摻進 待售的棉包中去;把糖精、色素、香精制成u201c 汽水u201d 沿街叫賣;便會把用 甲醇勾兌成的u201c名優u201d 白酒去賣給那些正在操辦新婚姻宴席的人,招待各 方的賓客;便會把50% 的淀粉加50%的滑石粉混合后,壓成各種各樣的 u201c抗菌素u201d片劑,去蒙騙藥劑師、醫生和病人;也會把別人的商標堂而皇之地粘貼在自己粗制濫造的產品上,冒充名優產品招搖撞騙等等。 在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直接全面干預經濟,政 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直接的具體的組織者,也是產權和利益的主體,企業則 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按什么質量標準組織生產?產 品如何銷售?等等,由國家指令性計劃安排,產品的流通由國家統一調撥, 市場體系基本是封閉的。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特別是在短 缺性經濟年代,生產力水平較低,當時產品的突出問題是品種數量少、質量 差、檔次低。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效率經濟,又是差別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企業是產權和利益的主體,追逐盈利最大化是企業奮斗的目標,也是企業的 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市場經濟像一條無形的鞭子,時刻抽打著商品的生 產者去不停息地追求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停息地追求用 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市場體系是開放的,市場經濟確實調動了個人 利益這個杠桿,激發了人們強烈的致富欲望。這就導致了兩種可能的傾向: 絕大多數企業和勞動者研究市場的需求,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加強管 理,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合法競爭,并以此實現自身的利益。相反,極少 數人見利忘義,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顧,采用簡陋的設備、廉價的民工、質次 價廉的原材料,便可暴富。市場經濟的重利原則也潛藏著誘發人們見利忘義 的價值取向,導致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產生。u201c要想發大財,全靠假 茅臺u201d,一瓶假茅臺酒的成本和各種費用僅20多元,而售價可達幾百元, 利潤高得令人咋舌。一條手工制作的假u201c紅塔山u201d 煙,成本不過10元,在 市場上充做真品售價可達近百元。在浙江的一些小商品市場,一瓶假的綠丹 蘭化妝品售價僅數元,販賣到安徽等地售價高達數十元。鄭州市城郊查獲的 一批假農藥,每噸成本2000元,售價高達每噸5-12萬元。制假售假者越 干利越大,越干越起勁,越干心越黑。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托 約寧的一段話:u201c一旦有適當利潤,資本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他 就保證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他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他就敢 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如果有300%的 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首的危險。u201d(《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3卷第(829) 頁)
由此可見,在尚未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前,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往往導致了某些人在暴利的誘惑和驅使下采用制假售假這種欺詐的行為。應該說,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全杜絕欺詐,只是在有效的制度下和文明社會中,欺詐 行為不會輕易得手罷了。當前,我國還處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時期,市場發育不成熟出現許多薄弱環節,使假冒偽劣商 品得以滋生蔓延。
二、對市場主體的監督乏力
每個置身商品市場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利益的主 體。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必須嚴格審查進入市場有關當事人的資格, 嚴格限制不具備資格者進入市場,確保市場主體的合法性。任何不經過核準 登記的生產經營者和其他市場當事人,沒有取得營業執照的經濟組織和個 人,都不準進入市場。在工業發達國家,對市場主體的準人還應含有能否生 產和銷售合格產品的能力這樣的要求。應該說,我國對市場主體的監 督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在監督方面仍有三個不到位:
1.對各類專業商品市場經營者的監督不到位。有些專業商品市場是假 冒偽劣商品u201c棲息u201d 的場所和u201c 集散地u201d。1994年第4季度,國家技術監 督局對遼寧瓦房店、河北定州、山東臨清、浙江路橋鎮、溫嶺五個軸承市場 的產品進行監督抽查,其中,建立了質量監督站的瓦房店市場,抽樣合格率 為81.1%,放任自流未嚴格監督的臨清、路橋鎮、溫嶺三個市場抽查的產 品無一合格,假冒的軸承隨處可見,需要什么商標隨時可以貼上。取締前的 河北無極醫藥市場,一排排藥店根本沒有領取醫療衛生部門核發的藥品經營 企業許可證,只需花錢便可領取營業執照,天津達仁堂生產的牛黃清心丸一 盒需25.6元,在該市場上10元錢就能買到,達仁堂藥廠負責人六次到無極 均發現假牛黃清心丸。
2.對鄉鎮企業、個體企業、街區企業的監督不到位。這是當前我國假 冒偽劣商品泛濫的u201c源頭u201d,制假售假者往往采取u201c 時間逃避u201d,即打而復 生,卷土重來;u201c空間逃避u201d,u201c堅壁清野u201d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發生在閩 浙兩省交界處,騙銷額達1.5億元的偽劣輕工機械騙銷案,其中一個很重要 的原因是對一些企業疏于審查,在1992年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某縣開辦了 34個不具備生產合格產品條件的輕工機械廠,全部參與偽劣機械騙銷活動。這個教訓提醒人們,既要加強開業前對各類工商企業的審查,又要加強開業 后的嚴格監督。
3.對國有商業企業的監督不到位。多年來,相當多的國有商業企業對 自身的商業信譽不夠重視,少數國有商業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出租柜臺 和攤位由個人承包,承租人或承包人往往是哪里的商品便宜便從哪里進貨, 這是導致假貨劣貨登上國有商店大雅之堂的重要原因。王海根據《消費者 權益保護法》,買假獲得雙倍賠償是在京城的一些大商場頻頻得手的,這說 明國有大商場在嚴把進貨關、入庫關、銷售關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疏漏,有些 則是為了獲取不正當利潤而故意欺詐消費者。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一個時期以來,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只注重追逐物質 利益,忽視了道德文化精神,u201c金錢拜物教u201d導致了道德水準的下滑。尤其 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中國,小商品生產者數量大、文化素質低,對市場經 濟的秩序和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的道德規范及法律法規缺乏了解;小生產方式 導致信息閉塞,限制了他們的視野;目光短淺,使他們熱衷于短期行為, u201c抓一把了事u201d,搞u201c一錘子買賣u201d;不是依法經商,正當致富,而是靠鉆空 子,非法獲利。制假的地下窩點、監督薄弱的城鄉結合部、商品貿易集散 地,到處可以見到他們的蹤影。用欺詐手段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構成了他們 在現階段最適宜的競爭手段和聚斂資本的u201c捷徑u201d。也有人認為,當一個社 會公民素質不很高時,他們中的一些人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 財力、人力、 技術力量)去開發新產品時,制造假冒偽劣商品往往成為落后的生產力的 代表者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安徽省某縣拘留收審的85名制假人員中, 91%是個體和無業人員。浙江省檢察機關1993年1月至10月立案查處的 149名案犯中,個體和無業人員122名,占81.9%。中國是多種經濟成分并 存的國家,小商品生產者數量比任何國家都龐大,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已成為 制假售假隊伍中一支u201c生力軍u201d。顯而易見,中國要在遏制假冒偽劣商品方 面取得重大進展,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和監督廣大的小商品生產者。
三、對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乏力
公平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這個原則表明,各種各類的 經濟主體都有機會均等地參加市場活動,平等地進行交換,平等地進行競爭。沒有平等公平的競爭,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市場秩序。當前,我國市場上 出現的真貨斗不過假貨,好貨斗不過劣貨,優而不勝,劣而不汰,大量名優 產品被擠出市場的不正常現象,其源蓋出于不正當競爭。其中,特別是商品 購銷中的u201c回扣u201d現象更是制假售假者在不正當競爭中使用的u201c 殺手锏u201d, 制假者在銷售中采用金錢開道的辦法,名目繁多,手段用絕,諸如現金回 扣、高檔禮品、旅游觀光、房屋裝修、摸獎,等等。u201c回扣u201d 中尤以藥品的 交易為甚,據報載,全國的藥品僅按1%的回扣計,國家每年損失8億元。 u201c回扣u201d的泛濫,使一部分賣方失去了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暗中u201c 回扣u201d 大量流入了個人腰包,滋生腐敗。廣西博白縣24名個體戶,5 年間在昆明 地區推銷了上千萬元的藥品,給19家醫療單位藥房主任、采購員u201c 回扣u201d 送禮,最少的2000元,多的上萬元,個別的10萬元。一家醫院的藥劑科主 任從7個單位接受u201c 回扣u201d53933元,查出后被判刑10年;另一家醫院的 藥房主任案發后,從他家中查出黃金3000克,沙發墊里全是鈔票。高額 u201c回扣u201d是誘發采購人員采購假冒偽劣商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頒布對打擊經營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是有力的武 器,法律的實施需要有一個過程。在商品銷售中暗中賬外回扣依然盛 行,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u201c回扣u201d是假冒偽劣商品行銷于世的催化劑 和潤滑劑。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 中,必然導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已經建立的監督制約機制失調和弱化,而適 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監督制約機制的形成和發揮作用,則需要一個較長的 時間和過程。社會監督制約機制的弱化程度,決定了假冒偽劣商品滋生和蔓 延的嚴重程度。兩種體制并存,膠著的狀況導致經濟生活中的矛盾、摩擦、 漏洞很多。因此,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是市場經濟早期發展進程中出現 的伴生物和社會職業道德失范狀態下特有的社會現象,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 和地區在實行現代化的轉型期都程度不同地出現過這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