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總結出決定國際企業行為和國際直接投資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O.所有權優勢(Ownership);L.區位優勢(Location),I.市場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這就是所謂的 OLI模式。
1977年,英國雷丁大學教授鄧寧(J·H·Dunning)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和跨國企業:折衷理論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1981年,他在《國際生產和跨國企業》一書中對折衷理論又進行進一步闡述。
鄧寧認為其折衷理論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1)它吸收了過去20 多年中出現的各種直接投資理論的優點;
(2)它與直接投資的所有權形式有關;
(3)它能解釋國際企業營銷活動的三種主要方式,即出口、技術轉讓和直接投資。
第一,從選擇某種營銷方式的條件來看,表 1u20141 說明國際企業要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同時具備所有權、內部化和區位三種優勢;而出口則只需擁有所有權和內部化優勢;如果企業只擁有所有權優勢,那只能選擇技術轉讓方式。
第二 、從建立某種優勢的途徑來看,表 1u20141 也說明如果國際企業要同時擁有三種優勢所帶來的收益,那就必須選擇國際直接投資方式;如果公司僅采用出口方式,就會喪失區位優勢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術轉讓的方式,那么企業就會喪失內部化和區位優勢所能帶來的收益。
由此可見,u201c折衷理論u201d正如其名,是上述各種投資理論的集大成者。
所有權優勢理論所有權優勢理論是發生國際投資的必要條件,指一國企業擁有或是能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特點優勢。其中包括:
(1)技術優勢。即國際企業向外投資應具有的生產決竅、銷售技巧和研究開發能力等方面的優勢;
(2)企業規模。企業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擴張,這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優勢;
(3)組織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組織管理能力與企業家才能,能在向外擴張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4)金融與貨幣優勢。大公司往往有較好的資金來源渠道和較強的融資能力,從而在直接投資中發揮優勢。
內部化優勢內部化優勢是為避免不完全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將其擁有的資產加以內部化而保持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其中包括:
(1) 減少因購買者無知或不確定性帶來的交易成本或信息成本;保護財產權
(2) 從產品的買賣雙方所共同治理的經濟中獲取收益
(3) 改善企業的競爭優勢或戰略優勢
(4) 降低或分散風險
區位優勢區位優勢是指投資的國家或地區對投資者來說在投資環境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它包括直接區位優勢,即東道國的有利因素;和間接區位優勢,即投資國的不利因素。
形成區位優勢的四個條件:
(1)勞動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資總把目標放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以尋求成本優勢;
(2)市場潛力。即東道國的市場必須能夠讓國際企業進入,并具有足夠的發展規模;
(3)貿易壁壘。包括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這是國際企業選擇出口抑或投資的決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資國家風險的主要決定因素。
u201c折衷理論u201d進一步認為,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組合不僅能說明國際企業或跨國公司是否具有直接投資的優勢,而且還可以幫助企業選擇國際營銷的途經和建立優勢的方式。下表是鄧寧教授提出的選擇方案。
| 方式 | 所有權優勢 | 內部化優勢 | 區位優勢 |
| 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式) | √ | √ | √ |
| 出口(貿易式) | √ | √ | × |
| 無形資產轉讓(契約式) | √ | × | × |
注:u201c√u201d代表具有或應用某種優勢;u201c×u201d代表缺乏或喪失某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