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全先生是我尊敬的長輩和老師。他于20世紀50年代搞技術工作,主攻電機設計、制造,曾擔任過幾家大型工業企業主要領導。80年代調到外貿系統.任北京機械進出口公司總經理,90年代任北京對外經貿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外貿局職能)副董事長兼常務副總經理。是工業和外貿戰線上的優秀領導者和管理者,他轉戰祖國大江南北,遍訪世界60多個國家,為我國的工業建設和外貿事業作出了貢獻。
勤奮、謙遜、自省和追求完美是伍全先生多年養成的良好習慣。從當廠長秘書起,便筆耕不輟,邊工作、邊學習。直至后來走上領導崗位做了了廠長、經理.重要文件都是親自起草,很少找秘書代筆。近20年的50多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每天的工作計劃、學習心得和講話提綱。正是由于這份勤奮和鉆研,使得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運籌帷幄,時時求新、求變,也常常獲得意外收獲。贊揚、肯定別人和u201c吾日三省吾身u201d是他的為人之道和思路特點,u201c子路聞過則喜u201d的信條和責己嚴、責人寬的傳統美德,更使得他常常反視、解剖自己,并樂于咀嚼和消化別人的意見。這本以寫實手法記錄的近20年對外貿易的風風雨雨,大部分筆墨是贊揚他的同事、好友和上級,字里行間浸透著戰友情、同志愛。書中不時顯露出非常幽默的句子,這是他樂觀性格的充分體現。
伍全先生是一位儒商,一個有深厚中國文化修養的企業家,同時又是一個穆斯林,4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各方面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他秉持中華傳統文化的u201c禮u201du201c信u201d,堅守《古蘭經》所有信條,在對外貿易交往中發揮了特殊作用。以情交人,以文會友,以信經商,使他在很多國家找到了知心朋友,也收獲了除貿易之外的真摯友情和文化享受,他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了u201c文化外貿u201d的真諦。
我是對外貿易的門外漢,更沒聽說過u201c文化外貿u201d之說,作為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我仔細閱讀了書中每一個章節。在豐富有趣的情節、優美流暢的文字之外,使我初步領略了u201c文化外貿u201d的內涵。書中所描繪的大量故事,說明一個普遍道理:u201c文化外貿u201d的精髓就是首先要讀懂外國人,再使外國人讀懂自己,這樣,不但使貿易過程變得和諧、順暢、有趣,同時更加深化了雙方的友誼和信任。
我們講國際接軌已經講了很多年,要真的把這種形象比喻付諸實施,應當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兩根鐵軌必須放置在同一個基礎平臺上,否則無法連接。在對外交往的工作中,要想做到有效連接,他選定的基礎就是以文化為平臺。而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宗教的、倫理的、教育的、藝術的、音樂的、習俗的,不一而足。
伍全先生對工作、對學習的座右銘是u201c求其在我u201d。他也經常用這句話教育引導下屬和子女們。此言的來歷是孟子的一段話:u201c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u201d意思是,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在工作和學習中要追求一個目標,能否達到目的,不要在客觀上找原因,那樣做是絕對不能成功的,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加以克服,才有可能實現目標。這個座右銘將貫穿著伍全先生的一生,退休后的他仍十分忙碌,是北京老干部大學積極參與者。每天研墨習書,吟詩作賦,撰寫回憶錄,同時還每天上網查資料,不斷豐富自己。他的勤奮和執著也時時激勵著我,感動著我。
承蒙伍全先生看重,為本書作跋,忝列書后,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