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的發展壯大,像在敵人肋間插了一把尖刀,于是國家黨采用了軍事u201c圍剿u201d和經濟封鎖雙管齊下的辦法。蔣介石叫嚷:u201c將匪區嚴密封鎖,是我們最重要的戰略u201d,u201c這一點比和匪區作戰還更重要!u201d
在接近蘇區的白區,無論大路小路還是河流沿岸,敵人的正規軍、保安隊、挨戶團,層層設卡,密密網羅,妄圖使蘇區u201c無粒米勺水之接濟,無蚍蜉蚊蟻之通報u201d;白區設立u201c油鹽公賣處u201d,實行計口售鹽、售油,u201c每人每天,只許購3錢。u201d據1934年《申報月刊》記載:u201c客棧里住了外來旅客,所需食鹽,由旅客到公賣處購買,數量自然是勉強夠一餐之用。有些飯鋪,居然貼出u2018小賬可免,鹽錢照加'的紅紙條子。u201d
敵人殘酷的經濟封鎖,使中央蘇區食鹽、布匹、藥品嚴重缺乏,而蘇區的糧食,紙張、木材、煙葉、夏布、樟腦和鎢砂等又運不出去。蘇區的經濟困難重重,食鹽價格陡然上漲。商人到白區,一塊光洋可買7斤鹽,而蘇區,一塊錢只買12兩(16兩為1斤),有時只能買幾兩,甚至有價無市。當時蘇區流傳這樣兩句話:有人拿走一粒鹽,店主趕過三家店。相反,蘇區糧卻下跌驚人,萬太、贛縣、永豐、公略等縣,新谷上市,農民5角錢一擔賣給商人,商人運到贛州,賣4塊錢一擔,是買入價的8倍,農民驚嘆:u201c這不是嚇死人的剝削嗎?u201d
這樣的經濟局面,嚴重影響中央蘇區紅軍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影響u201c圍剿u201d斗爭。
于是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江西部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上,對于外貿工作語重心長地說:u201c我們再不能不管了,一定要管起來。我們的對外貿易在這方面盡最大的努力。u201d
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工作,是與敵人的經濟封鎖同時誕生的。1930年,永定縣成立了u201c武裝通訊分社u201d,贛東北蘇繪埃政府建立了對外貿易處,開始溝通了赤白貿易。然而,這些地方性貿易機構,還不能承擔整個中央蘇區的進出口貿易業務。為此,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于1933年2月召開第三十六次黨委會,決定成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下設對外貿易總局,委任錢之光為局長(江阿明、劉炳奎先后任副局長)。4月,中央政府發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級國民經濟部暫行組織綱要》。規定了對外貿易任務:u201c對外貿易局管理蘇區對久貿易事宜,設法打破封鎖,保證蘇區境內的生產品與境外的商品,得有經常的交換,消滅農業產品與工業生產品的剪刀差現象。u201d
中央對外貿易總局下設業務科、采辦科、會計科、出納科、積管科、管理科。開始只有30多人,后來發展到80多人。稍后,相繼設有贛縣江口、上杭、會昌、亂石圩、泰和、寺下等對外貿易分局,并在重要出口地設立了10個采辦處,形成了一個對外貿易網,推進了對貿易的開展。
中央對貿易總局設在瑞金南門崗,是兩層樓房,樓上住人,儲放物資,樓下辦公。房前有一條河,叫綿江河,是貢江支流,流向贛州。滿載物資的船,經常往返于瑞金、江口之間,成為紅白區進口物資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