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市場結構來分析,產生貿易回滯有三個原因:
一是貿易形式的變化。過去少數的工業化國家通常出口資本密集型的高技術產品,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型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工業化國家通過購進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售價格昂貴的高技術產品,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由于技術傳播速度的加快,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結構不斷升級,工業化國家的壟斷優勢逐漸削弱。而且發達國家技術創新速度跟不上技術傳播速度,南北國家技術差異的日益縮小,使出口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貨幣升值時,其凈出口會減少,市場份額一旦失去可能就永遠失去了,隨后的貨幣貶值也無法挽回損失。而趁此機會躋身市場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因為已經支付了一筆巨額的入門費,進行了戰略性投資,比如進入前的市場調研費用和進入后的研發、廣告支出。所以即使后來匯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因為面臨沉淀成本和退出成本,也不會退出已占領的市場;要不然專有性投資就無法收回了,也無法轉為他用。
二是貿易價格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WTo,貿易自由化的步伐不斷加速。按照Hu2014Ou2014s模型的分析,這必然導致要素價格的均等化趨勢,從而使產品價格也具有趨同的傾向。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結構逐步優化,高技術產品競爭不斷加劇,價格相對下降;第二,原材料、能源和初級產品由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和壟斷性因素增加,價格相對上升。由于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價差縮小,價格沖擊可能對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產生持久性的影響,亦即回滯。
三是金融市場的震蕩。在浮動匯率體系下,匯率的波動異常頻繁。這種匯率的波動對不同經濟規模、不同匯率趨勢的國家影響不同。經濟規模大,幣值堅挺的國家受匯率波動影響較小;而經濟規模小、幣值疲軟的國家受匯率波動的影響較大。由于交易規模的限制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弱勢地位,小國經濟市場調節機制較差,一旦發生匯率非意愿的波動,本國市場結構就會發生重大變化。所以匯率的沖擊可能推動小國從一個市場均衡狀態轉為另一個均衡狀態,從而產生貿易回滯。
回滯現象還可以從產業組織和需求轉換的角度進行分析。現代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趁本國貨幣貶值的有利時機率先占領市場的企業可以享受動態規模經濟效益的優勢。即使后來匯率發生逆轉,企業產品成本相對增加,也往往被規模經濟的成本節約所抵消。因而凈出口和匯率之間的關系可能只是單方向上成立。所以匯率的高估或低估會以一個相對永久的方式改變產業狀況。消費者偏好的轉變也可能是產生回滯的原因。一旦匯率波動使本幣升值,進口商品變得相對便宜,消費者就會用進口商品替代本國商品。由于不同國家的商品之間存在差異,消費者會形成對進口商品的忠誠,亦即消費者偏好會發生變化。消費者偏好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進而需求結構也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匯率相反方向的波動使本幣貶值,進口商品變得相對昂貴了,消費者也不會減少對進口商品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