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內貿易取代產業間貿易而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形態以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不僅僅來源于各自的比較優勢,相反,貿易優勢更多的則是來源于各國之間在市場形態、經濟規模等方面的差異。由于以比較優勢原理為核心的傳統貿易理論,是建立在非現實的假定條件下的,因而其所揭示的理想化的貿易形式與現實也就相去甚遠,但貿易政策的制定則必須從現實出發,其目標只有通過對競爭優勢的發揮才能實現。這種理論的傾斜和政策的逆轉,反映了現實的復雜性和國際貿易理論研究長期面臨的困惑。 戰略貿易理論,作為傳統貿易理論的補充和發展,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被傳統貿易理論忽略或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從而使貿易理論更加貼近現實,而且改變了貿易政策選擇的思維方式,是政策選擇走出了比較優勢的誤區,由于現實的市場結構是以寡頭壟斷為特征的,因而自由貿易政策就可能不是一個國家唯一正確的政策選擇。戰略貿易理論學者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弈論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探討了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適當的干預政策對一國產業發展和貿易發展的積極影響,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框架,論證了在一定條件下一國能夠通過采取那些可給予其國內產業競爭優勢的政策而獲得利益。盡管戰略貿易理論仍在受到許多經濟學家的批評,但他對目前的國際分工及貿易格局卻不可否認地產生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當然,戰略貿易理論并非無懈可擊,其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由于該理論背離了自由貿易傳統,強調適當的政策干預有可能影響市場的運行效果,主張通過政府的直接干預來轉移他國利潤從而提高本國的福利水平,并在實踐中被擴大化為戰略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因而遭到了許多批評。這些批評主要集中在戰略貿易理論模型的運用,實際上構成丁現代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理論支持,而且,一般均衡論是主流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戰略貿易理論突破傳統的分析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該理論在主流經濟學中的地位。其次,盡管戰略性貿易政策在實踐中確實可以起到扶持相應產業發展的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以鄰為壑的政策,其實施是以他國利益的犧牲為前提的,因而勢必會招致貿易對象國的強烈反應乃至報復,從而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抵消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功效。第三,如前所述,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是有許多限制性條件的,其中有些條件是客現存在的,有些條件則不一定能夠滿足。這種狀況必然會使戰略性貿易政策運用的現實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再者,信息的不完全也有可能會導致政府決策的失誤,從而造成資源錯置,效率降低,甚至產生負面效果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