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秘魯文化主要來源于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制作,并在建筑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后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沖擊。
秘魯草繩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秘魯文學則起源于前哥倫布時期的口述傳統。西班牙人在16世紀引入文字,殖民時期文學體裁有編年史和宗教文學。獨立后,風俗主義和浪漫主義成為主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里卡多·帕爾馬。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造就了西羅·阿萊格里亞、何塞·馬里亞·阿格達斯、和塞薩爾·巴列霍等作家。20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人影響下,秘魯文學變得更廣為人知。
秘魯的食品和菜肴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鐘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制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肴。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制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秘魯菜肴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名菜有:生魚u201c塞維切u201d(ceviche),Ceviche是以柑橘浸泡的海鮮菜式;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u201c安蒂庫喬u201d(anticucho)等。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燴制的u201c??魄《鄒201d(sancochado);馬鈴薯干煎的u201c丘紐u201d(chuo);甜咸味的蝦菜湯u201c丘佩u201d(chupe)等。
秘魯菜肴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意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u201cChifau201d的招牌,chifa的名稱由來據說是語自中國話吃飯的意思,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并且中國餐館遍步秘魯各地,然而其料理卻早已成為當地秘魯式特色的飲食,已非原本的中國菜,而其他秘魯著名菜式包括u201canticuchosu201d、u201ccevicheu201d、u201chumitau201d和u201cpachamancau201d。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征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魯菜肴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秘魯的傳統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制而成。一般來說,山區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皮斯科酒原產于秘魯皮斯科地區,以葡萄汁為原料,經過蒸餾釀制而成。1916年,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加入檸檬汁、雞蛋清、糖漿和冰塊,混合配制成一種味道清香、爽口的雞尾酒,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的一種餐飲文化象征。
古柯是一種灌木,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樹高1至3米,葉含可卡因,有麻醉作用。當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葉泡茶,稱為古柯茶,同茶葉和咖啡一樣飲用。為了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窮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葉當作咀嚼劑,帶在身邊隨時放入口中咀嚼,以便充饑御寒。
秘魯音樂源于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傳統。西班牙人到達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吹管樂器u201cquenau201d和敲擊樂器u201ctinyau201d都比較常見。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之后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u201ccharangou201d。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u201ccajónu201d的引入。秘魯傳統舞蹈有u201cmarinerau201d、u201ctonderou201d、u201cdanza de tijerasu201d和u201chuaynou201d。
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都慣以握手為禮。男朋友之間相見,一般慣施擁抱禮,并互相拍肩拍背。秘魯婦女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親吻對方的面頰),嘴里都不停地發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任何情況下,都可用花作為禮品。
秘魯人具有拉丁民族的特征,熱情、好客,聽話最好打些折扣,不能盡信,有些會經常不守時。
利馬市每年在10月、11月的祭奠期間,每逢周日在ACHO廣場皆有斗牛比賽。
秘魯居民中絕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秘魯基巴羅族人視巫師如神明,并對其異常崇敬。秘魯人特別忌諱u201c死亡u201d這個字眼,若以u201c死亡u201d來詛咒他人,必定會引起一場大毆斗。
秘魯的印加印第安人,在每年9月舉行定期驅魔節日。因9月是雨季。瘟疫易于流行。為了驅除病魔,秋分后月圓的第一天,所有的人要禁食。晚上各家聚會,烤制一種摻有小孩鮮血的玉米餅。人們在洗浴之后,用這種面餅擦頭、臉、胸、肩、腿,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病痛。然后用這種面餅再擦門檻,證明全家都已齋戒凈身。
秘魯人忌諱u201c13u201d和u201c星期五u201d。認為這都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期,遇其必將會大難臨頭。他們忌諱烏鴉。認為烏鴉是一種不祥之鳥,給人以厄運和災難的印象。他們忌諱以刀劍為禮品。認為送這些東西意味著割斷友誼。他們在飲食上忌食海參一類的奇形怪狀的食品。
秘魯文化主要來源于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制作,并在建筑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后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