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山東口岸液晶顯示板進口量價齊增
據青島海關統計,2010年第一季度山東口岸進口液晶顯示板3523萬個,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86.3%;價值16.5億美元,增長1.1倍;進口平均價格46.9美元/個,上漲11.8%。主要特點:
一、進口量價環比有所回落。2009年12月山東口岸進口液晶顯示板1496萬個,增長1.9倍,達到全年單月進口量最高值,之后進口量有所回落,但2010年前3個月單月進口量仍保持1100萬個以上。山東口岸液晶顯示板進口均價從2009年1月的50.2美元/個迅速回落至2月份的39.5美元/個,之后波動上升,至2010年2月份單月進口均價達到47.5美元/個,增長20.2%,為2009年2月份以來月度進口均價最高值;3月份進口均價46.6美元/個,增長15.1%,環比下降2%(下圖)。
二、加工貿易和保稅倉庫進口為主。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液晶顯示板2211萬個,增長51.5%;以保稅倉庫進出貨物方式進口1153萬個,增長2.5倍。上述兩者進口量合計占同期山東口岸液晶顯示板進口總量的95.5%。
三、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口主導。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液晶顯示板3410萬個,增長87.7%,占同期進口總量的96.8%;同期,國有企業進口72.7萬個,增長3.2%。
四、自韓國進口占9成,國貨復進口下降明顯。自韓國進口液晶顯示板3203萬個,增長1.1倍,占進口總量的90.9%;同期,國貨復進口液晶顯示板137.5萬個,減少46.4%,占3.9%。
第一季度山東口岸液晶顯示板進口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液晶產品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國際市場對液晶顯示器及液晶電視需求不斷擴大,液晶顯示板作為生產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的關鍵部件,需求量一直保持較高增長勢頭。我國進口液晶顯示板主要用于加工制造出口,隨著全球經濟形勢逐步回暖,以及美國市場電視信號傳輸由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電視機升級換代加速,我國加工企業對液晶顯示板的進口需求也快速反彈。
同時,技術差距拉升液晶顯示板進口。液晶顯示板(顯示模組)約占液晶電視整機成本的60%~70%,液晶電視的關鍵技術和主要利潤主要集中于液晶顯示板的生產中。雖然近年國內已有幾條合資建設和計劃建設的液晶顯示板生產線,但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液晶顯示板生產線仍然被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省牢牢掌握,國內家電生產行業對先進型號液晶顯示板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只能依賴進口。
從2009年以來液晶電視市場增長強勁,液晶顯示板在國際市場上曾經供不應求,因此許多國內液晶電視生產企業急于向產業鏈的上游發展。目前大陸已有5條合資建設或計劃建設的7.5代以上液晶顯示板生產線;去年12月,韓國政府批準了三星、LG在中國大陸各建一條液晶顯示板生產線的計劃;2010年3月,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宣布將有條件開放6代以上液晶顯示板企業赴大陸投資,友達光電隨即宣布將到大陸投資建設7.5代顯示板廠,國內廠家亦不甘示弱,京東方合肥6代線、北京8代線以及南京熊貓從日本夏普引進的6代線等蓄勢待發,液晶顯示板產業頓時間群雄并起,外資液晶顯示板生產線紛紛向國內的轉移。
值得關注的是,一方面液晶顯示板產業的特點是投資巨大,動輒上百億,且后續注資能力、創新技術能力必須要強。這樣的行業,不可能所有的企業都去做,韓國只是兩家,臺灣、日本也是一兩家而已。而目前國內顯示板生產線集中投建,國家行政部門或行業內部沒有預先進行有效規劃,后續必然帶來融資難及產能過剩等方面問題。另一方面,夏普、三星和LG的首條8代線分別在2006年、2007年和2009年投產,并且夏普的10代線也在2009年10月投產,而大陸的高世代生產線則要到2012年才能大規模生產[1],外資企業不會向大陸轉移國際最先進的顯示板生產線,與其本土至少保持一個世代的代差,這意味著國內企業有可能會困擾于“讓出市場卻換不來先進技術”,同時,液晶顯示板產業也有可能陷入“投產即落后”的困境。
為此建議:一是加強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二是行政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在產業發展規劃中對統一籌劃,適當控制,防止產能過剩及惡性競爭;三是加強對國內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培養一批具備較強技術和生產研發能力的液晶顯示板生產企業,引導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