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發到國外的EMAIL,客戶收不到,為什么?怎么辦?
A: 由于國內郵件服務器垃圾泛濫,很多郵件直接被國外的anti-spam過濾,所以,國外客戶收不到。反之,國內的郵箱,也經常BLOCK國外的郵件。所以,建議如下:
首先注意你們郵件質量,有目的的發送郵件。發送一封有質量的郵件好于發送100封垃圾郵件。
發郵件請盡可能使用自己公司的企業郵箱。不要使用一些國內免費郵箱,如:163,sina, 263等,發送完后,請在48小內,給你去郵件的公司打電話TRACING。這一步很重要,學過營銷的就知道了,我在這里就不多解釋了。
將對方的郵箱域名,加入到自己公司郵件的安全列表,以免對方的回郵被BLOCK。
Q2:國外展會有用嗎?要不要參加國外展會?參加什么樣的展會?
A: 答案是肯定的。展會是最直接,最有用的。不過,參加展會對國內公司來說,唯一的問題就是費用。一般來說,參加國外展會,費用不菲,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參展商,得到的展臺都是比較差的角落展臺。所以,如果企業沒有到上千萬的收入,就不用考慮參展了。每個行業每年都有行業性的年展,選擇大規模的專業展會的效果比較好。如何參展,各國大型展廳網上都有公告,一般公示期為8個月。
Q3:關于離岸公司。要不要辦?好處?如何辦?
A: 單純的離岸公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辦離岸公司基本可以參見以下幾個要點,如果你都附合了,你再考慮辦離岸公司:
你的收入至少在500W以上,無論是SOHO還是公司。
你有專業的涉外財務知識和所辦公司所屬地的法律知識,或者你公司有專業的人員。(有些海外注冊公司的廣告并不可靠!)
你有出口商品和外匯需求
你有可靠的國內公司或者掛靠的公司配合操作
記住一點,不管外國公司法是如何的,在中國的法律框架下,外國公司在中國,如沒有開設子公司,是沒有實體經營權的,“辦事處”也是沒有經營權的!要想開離岸公司,第一個要找的是法律顧問,和會計師事務所,而不是離岸公司注冊咨詢公司!
這里我再加一點,按目前的情況看,越來越沒有必要去注冊離岸公司。離岸公司的本質是融資和投資工具,避稅只是其中一個功能而已。不要本未倒置。并且,一定不要把老外當傻瓜,他們到中國采購為的是要繞開代理/層層盤剝,他們必然知道香港沒工廠,其它的我就不多說了,要注冊的人思考清楚!最后,再提醒一點,請遵紀守法,在你沒有掌握確切的財務稅務知識,為了你自己的安全,請不要聽信代理公司的一面之辭。
Q4:要不要收樣品費?郵寄費?
A: 取決于自己公司實力和對方公司實力。自己公司如果財大氣粗的,樣品費就當廣告費了。所以,應該花的就花吧。也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大企業的印象。如果自己公司經濟情況并不理想,看對方公司的情況,歐洲一般來說,中小企業是愿意出樣品費和提供到付帳號的。所以,大膽向客戶提出。如果對方公司是大企業的,反而不會出樣品費。所以,了解對方公司后,有時候,咬咬牙,也就出了吧。因為他們一個單子可能夠你吃一年的。
Q5:對方詢價后,長時間沒有回復,我要不要打電話?要不要寫信?要不要傳真?
A: 從營銷角來說,你永遠都要主動。但是,什么是“營銷藝術”?就是把這件不討好的事情做得漂亮。所以,把握幾個關鍵點:
不要頻率過高的EMAIL和電話。時間為10天左右為宜。
客戶如果準備好了,他們自然會聯系你的,所以,不要直接追問產品訂單,而是問對產品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每隔一段時間,發送新的產品目錄和自己公司的動向。
請和對方中層以上的人員“保持聯系”。
Q6: XXXXX產品在XX國家,XX地區,市場好不好?
A:這種問題,每一周都有人提出來。任何產品,只要有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差別是,你是想把玩具賣給地毯廠,還是想把窗簾賣給汽車廠?給你自己產品定個位,找到目標客戶和區域,都會有你的市場。
Q7:關于歐洲各地區信譽問題:
A:歐洲客戶,或者說西歐和北歐客戶的信譽都相當好。但是,每個國家都有騙子,哪怕1%給你撞上了,你就是100%。所以,把握好合同,看了信用證,找一個好的律師,可以讓你安穩很多。普遍意義上來說,請小心土耳其,比利時和意大利客戶。在歐洲范圍內,他們的名聲相對比較差。
Q8: 邀請函如何寫?
A: 請查看論壇上方"熱門搜索:邀請函|B2B|信用證|出口退稅"
Q9: 一些相關的模板資料在哪里提供:
A: 首先,不提倡使用模板。模板不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花點時間做自己的東西,永遠比模板來得實在,得分當然高——特別對于Email,一定不要使用網上流傳的模板!不說別的壞處,至少增加了50%的被當作垃圾郵件的概率。然而,對于新手而言,有些模板中規中矩,還是可以參考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己分辨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以下提供一些這個版面中現有的模板,資料。
Q10: 如何識別"詢價"和"套價"
A: 這個問題其實不能稱之為問題。作為買方,要買任何產品,你不要期望對方只問你一家,只買一你家。所有的對于你產品的詢盤,都可以看作為詢價,也都可看作為套價。事實上這兩個詞的最終變化取決于你自己的態度。我問十家,可能都是套價,你給了我最滿意的服務和最好的產品,我買了你的東西,對你來說我的套價就是詢價。反之亦然。想出這兩個詞的人,我只能用無聊來形容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