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財政、經濟和就業部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日前對德國的外貿政策提出了直接的批評。她表示,歐元區必須拉近各國之間的差距。德國在歐盟貿易中的高額順差對于歐元區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可以承受的。德國必須提高國內需求,減少順差。她認為,德國出口政策從犧牲歐元區其他國家利益中獲得好處,德國的大量出口順差損害了歐元區其他國家的競爭力。
德國外貿聯合會發言人安德勒•施瓦茨說,我們不可能降低自己的速度,好讓其他國家有更多的時間,慢慢地去做自己的功課。我們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質量和創新,不是低價格,所以不存在對其他歐元區國家的損害。一個國家取得成功并不一定自動地對其鄰居造成損失。他指出,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不在歐盟內,而是美國、日本和新興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德國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強國,使歐盟受益多多,畢竟德國是歐盟財政第一大凈出資國。所有歐盟國家都應將其力量用于增長戰略,而不是人為地去要求某個國家放慢腳步。 施蒂格曼指出,在德國,工資和消費不是由國家來確定的,沒有人可以要求企業去生產更多的缺乏吸引力的商品。現在的問題不應該是讓德國慢下來,而是其他國家應考慮如何趕上德國。
而德國的外貿政策會不會給德國的網上外貿造成一定的影響呢?當然,南歐國家對德國的微辭并非毫無道理。德國是歐洲統一貨幣歐元的最大受益者。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5%來自對外貿易。實行了共同貨幣后,其他歐元區國家無法使用貨幣貶值的辦法增加其對德國出口的影響,使它們的產品無法與本來就強大的德國經濟競爭。
德國大批發商和對外貿易聯合會主席波爾納對拉加德的批評不以為然,他說,德國的公司具有競爭力是通過其自身努力做到的,不是國家規定的。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希臘債務危機暴露了歐元區國家之間最近十年間的不平衡發展,這讓一些歐盟國家非常擔心。法國這一立場受到歐盟中經濟實力弱小國家的支持。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駐歐盟代表處的一份文件中也提醒說,一些國家指責德國,認為其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犧牲了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利益。歐盟委員會對于一些歐元區國家的擔心較重視。它要求德國促進本國的消費,增加對基礎設施投資。
專家認為,南歐國家在引進歐元以來,競爭力相對削弱,這主要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這些國家在引進歐元后,沒有及時針對自身弱點進行改革,而是長期保持低利率,增加國債。當爆發經濟危機時,國家債務則無法承受。南歐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在實行歐元后,工資增長較快,相比之下德國近來工資增長平穩,它作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其工資增長遠低于歐盟27國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