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攻擊重點,在外界看來,中興雖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但在通信設備領域的地位依舊可以令其雄踞一方、富而安穩。可沒想到一紙禁令徹底暴露了公司的尷尬之處:營收強如巨頭,關鍵性技術卻一窮二白,而這種外強中干的狀態,其實是國內很多公司的寫照。
先看看中興,近幾年的營收都在千億元大關左右,而且運營商網絡業務依舊穩固,但在這種業務體量的背后是公司難堪的盈利能力。2016年,凈利潤虧損達23.6億元,較2015年的32.07億元相比下降了173.49%,是上市20年來的第二次虧損。即使不虧損的年份,中興的凈利潤也不是很高,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約45.54億。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興每年從政府獲得補助金額,在凈利潤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2016年收到的政府補助為26.34億元,但當年中興卻虧損了23.6億元,也就是說,沒有這部分補助,中興一年虧損約50億元。長江商學院某教授通過對中興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發現過去十年中興的稅前利潤為262.2億元,而其中來自政府補貼和各種退稅,就高達180多億,占比利潤68.98%。
很明顯,中興財務報表上顯示的盈利能力還要大打折扣,可以稍作對比,小米是出了名的凈利率低,其2017年營收1146億元、凈利潤則為54億,而中興拋開政府補助之后,凈利潤卻完全不如小米。
由此可以看出,借助堅強的后盾,在國內很多公司看似發展得風生水起,可一旦遭遇外界打擊,才發現技術命門還是掌握在他國手里,這是一種通病,甚至蔓延到更多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能。
以科大訊飛為例,其每年很大部分收入也是靠政府補貼。相關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6年,科大訊飛凈利潤共21.34億元,當中有超過1/4源自政府補貼,并且最近幾年收到的政府補貼大體呈攀升態勢。更關鍵的是,從科大訊飛的營收狀況看,公司幾乎三分之二的營收,都是來自于地方采購。
靠著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政府資源的傾斜,科大訊飛在業內似乎沒有任何敵手,可未來進入到更自由、激烈的競爭市場,它的競爭力能有多大,是最該質疑的問題。
不管是落后產業、技術提速還是抓住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拿市場換技術,或是國家斥巨資鼎力支持,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其有效性。
中興只是個例,但問題卻是共通的,在波譎云詭的外部環境下,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犧牲者。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