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總額的下降并非意味著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本次改革是區別不同產品調整退稅率:對國家鼓勵出口的產品退稅率不降或少降,對一般性出口產品退稅率適當降低,對國家限制出口中的產品和一些資源性產品多降或取消退稅。其目的是為了推動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國際市場對非熟練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業已趨于飽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進口國消費者對此類商品的質量預期越來越高,有些產品的質量預期已非一般熟練勞動力所能達到。尤其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過度競爭格局已經使得東亞國家處于u201c與鄰爭食u201d的狀態之中,這種過度競爭使得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大幅度下跌,并屢屢招致反傾銷指控。并且,附加值低的產品既使出口了,所獲利潤也極低。那種單純為了換取外匯就是賠本也要出口的政策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外匯稀缺的條件下是可以的,但是根據央行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到2003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3465億美元,這種單純為出口的做法而出口已經沒有必要。 在世界經濟論壇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的第38位下滑至今年的第44位,商業競爭力排名同比由第38位后移至第46位。其中技術指數名列第65位,改變單純模仿而不重創新,提高技術的競爭力是我國面臨的一大問題。對我國企業來說,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是當務之急。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條件,反過來,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也必將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我國供給與需求質量的提高。從長遠來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必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