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義烏紅糖的生產規模小,生產工具和工藝技術都十分落后,產的糖數量少,質量差,是為自食自用的自給性生產,逢好年景,農民除自食自用外,也挑往集市,少量出售。待紅糖生產有一定規模的發展以后,紅糖市場開始出現。出縣城往西南30里的佛堂鎮,由于水上運輸方便,歷史上是商業較發達的集鎮,也是紅糖的主要集散地。每當紅糖上市旺季,縣內外客商云集,來自外地的客商主要有蘭溪朱正大行,年運銷量少則十幾萬斤,多則幾十萬斤。本地經營紅糖業務的主要是南貨棧業,只搞零售,個別的資本稍雄厚也兼外銷。如原佛堂鎮瑞祥泰店主、原工商業者王宗海和糖行老板裘仲豪合資經營,并借助上海糖行的勢力,把紅糖運銷江蘇、安徽、江西等地。這種聯合經營的組織和方式一出現,u201c生意經u201d也就比較講究了,如把紅糖劃分等級;按級定價,既搞零售,也搞批發。由于嚴格了紅糖質量的劃分,經營范圍的擴大,u201c義烏青u201d在外地市場和其他u201c青u201d種競爭中,逐步顯示了威力,名氣也不斷提高。
日寇侵入浙江以后,各地交通閉塞,民不聊生,市場蕭條,紅糖的生產和銷售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市場紅糖奇缺,價格暴漲,曾出現一擔紅糖十擔谷的比價。于是一些不法商人以次充好,摻假使雜等行為也時有發生,u201c義烏青u201d的聲譽也受到影響。
抗戰勝利以后,外省食糖流入浙江市場,紅糖滯銷,賣糖難成了糖農的一大心病,壓抑了糖農的生產積極性,紅糖生產一年不如一年。到1949年全縣紅糖產量僅7萬擔左右。
解放以后,紅糖生產迅速發展。到1954年,全縣紅糖生產量已達18萬多擔。生產發展了,市場又活躍了,購銷業務十分興旺。據統計,當年全縣、鄉兩級供銷社共有25個紅糖收購點,另外還組織下鄉巡回收購,旺收季節,每日收紅糖1500多擔。縣工商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組織下,紅糖購銷工作非?;钴S,協助各地收購點快收快調,今天收,明天調,將紅糖運銷杭州、嘉興、寧波、舟山、金華等地,成績顯著。從那時起,義烏紅糖聲譽大振,產、銷量占全省數量的三分之一還多,成為全省紅糖的主要產區。1982年,全縣食糖生產量達到29萬擔,比1949年增長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