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的性能講能夠發生中間產品貿易的產品需要具備以下主要條件:第一,產品本身具有可分性,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工序在空間上具有可分性;第二,生產技術的發展,即生產過程分解的可能依賴于產業的生產技術;第三,生產過程由多階段進行,按生產階段過程對生產要素不同的偏好要求安排在相應不同要素稟賦的國家。除此之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
國際分工的細化:國際分工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社會經濟條件,二是自然條件。其中社會經濟條件中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國際分工發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進步是國際分工得以發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國際分工隨幾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細化,由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分工迅速發展,科技進步使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級差化不斷加強,不僅產品品種規模更加多樣化,而且生產過程進一步復雜,表現為不同型號、規模的產品專業化,零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及工藝過程的專業化。分工的細化使生產專業化迅速發展,亦即一個最終產品可以由一個企業變成許多個企業來進行,同一個企業中也可以分成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只生產產品的一個零件或部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每個部門只集中于一個小范圍的大規模生產。它可以達到高精度的質量要求和規模生產的經濟目標。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潤不再只是從最終產品中獲得。每個生產環節都獨立出來并且都有獲得利潤的可能性,于是專業化分工不僅使最終產品專業化生產,而且還使中間產品成為了商品。
關稅結構的設計:關稅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之一,從屬于國家的貿易政策。征收關稅使得進口商品數量減少,國內生產的商品產量增加。所謂關稅結構是指所有進口商品的不同關稅稅率結構關系概括。由于政府在征收關稅時并不是所有的進口商品都征收單一稅率,而是不同商品征收不同稅率,從而構成一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結構,這種關稅結構可以反映在不同加工階段最終產品投入要素的關稅率及其對相關產業保護程度的影響。最典型的關稅結構是原材料免稅,中間產品低稅率,最終產品高稅率,這也是現代關稅結構理論。現代關稅結構理論認為從初級產品、半制成品到制成品,隨著加工程度的不斷深化稅率應不斷提高,即關稅升級。從有效保護的觀點看,循級而升的關稅結構表示有效保護率通常大于名義保護率,亦即當最終產品的名義稅率一定時,中間產品的關稅稅率越低,對最終產品的有效保護率越高。所以一般而言,各國中間產品的稅率普遍要低于最終產品的稅率。隨著世界關稅稅率整體水平的下降,中間產品的稅率也呈下降趨勢,這也是當今中間產品貿易量不斷增多的原因之一。
資源配置機制的變化:市場的失靈和非效率問題表明公司存在的必要和內部運行機制的可行。u201c市場機制并不是資源配置過程中完美無缺的唯一可用的協調機制u201d,u201c市場交易往往有頗高的費用,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市價是難以決定的u201d。u201c因為交易費用大而難定市價,公司便會代替市場u201d。u201c公司和市場是兩種不同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機制u201d。市場上的交易是由價格機制來調節的,而公司內交易則用行政性的方法來調節資源的配置。跨國公司是一種現代企業,除了具有現代企業的一般特征外,還有一般企業所沒有的在企業組織內部進行資源配置和運作的企業特有機制,它主要不是靠市場價格機制起作用,而是依靠其某種壟斷優勢,借助國際直接投資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對資源進行整合,亦即u201c看得見的手u201d操縱著資源的配置。為此跨國公司在其跨國經營活動中不斷創新其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諸如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產品內貿易、外包生產、模塊組裝等,充分應用u201c看不見的手u201d與u201c看得見的手u201d兩種機制進行資源調配,生產和流通相互交織,中間產品貿易不斷增多,其結果使得國際生產方式和國際貿易方式變得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