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產品貿易有別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所描述的最終產品的貿易,正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有關中間產品貿易系統的理論尚未建立起來,但許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中間產品貿易進行了闡述。
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這一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也同樣可以解釋中間產品貿易現象,但必須加以修改。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產品的差異只有價格上的差異,價格差異體現出成本差異,其結果比較優勢就是成本優勢。Lemoine等認為在當今的國際化生產中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專業化生產:當一個國家在給定的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都具有比較優勢,即從生產上游到下游,那么在國際分工中這個國家就會選擇自己成本比較低的產品進行專業化分工并盡可能擴大生產規模和出口數量,其結果是各個參加分工的國家都可以通過貿易獲利,這種形式稱為u201c水平型u201d的專業化分工和生產;如果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只出現在生產的某個階段而其他生產階段是劣勢的話,那么在國際分工中這個國家就會沿著生產鏈的伸展選擇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階段進行規模生產并出口。意味著參與這種分工的所有國家都可獲得產品生產階段的貿易利益,這種形式則稱為u201c垂直型u201d專業化分工和生產。從生產鏈的角度看比較優勢可以視為產品沿著生產過程轉換的比較優勢,在這個轉換點將產生大量的中間產品貿易。
垂直專業化理論:u201c垂直專業化u201d主要是指各種企業間中間產品貿易不斷增多,跨越多個國家的垂直貿易鏈不斷延長,每個國家只在商品生產的特定階段中進行專業化生產的現象,經典的如Hummel將垂直專業化的特征歸納為三個要點:一是一種商品在多個階段連續生產;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提供價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個國家必須在它的生產過程中使用進口投入品,產出的產品大多都被出口。根據Hummels定義,垂直專業化須包括進口和出口兩個過程,從進口方面看,只涉及中間產品進口的一部分,盡管所有的中間產品貿易都符合條件一和條件二,但不一定符合條件三,因此只有最終體現在出口商品中的中間產品的進口才屬于垂直專業化范疇。從出口方面看,垂直專業化既涉及中間產品又涉及最終產品,與進口方面相同,即使所有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出口都屬于垂直專業化范疇也必須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垂直專業化的生產和貿易模式表明中間產品貿易是國際分工中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重要的紐帶。
價值鏈理論:價值鏈是指企業組織和管理與其生產和銷售的產業與勞務相關的各種價值增值行為的鏈結總和。波特認為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每個企業都在尋求自己的競爭優勢,但任何企業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保持領先,這就決定了每個企業既在保留經濟活動中關鍵環節和關鍵能力基礎上把一些相對競爭力較弱的環節轉移到國外,同時又需要與自己生產經營活動相互關聯的企業建立比較穩定的聯系。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價值鏈上各鏈節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它取決于一個公司的競爭優勢以及與各比較優勢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價值活動所要求的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數量差異很大,而不同的國家生產要素的稟賦又各不相同,這就為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選擇價值活動的最佳布局提供了條件。企業可根據市場狀況和企業自身情況對企業價值鏈進行分解或整合。價值鏈分解的實質是關于價值鏈的每一鏈段的定位問題,u201c定位u201d決定了價值鏈每一段落活動的地理位置,并受公司獲得市場和比較優勢偏好的驅動;價值鏈的整合更多的是強調n個價值鏈段的協調,價值鏈整合的結果將使公司利益達到最大化。而其中的價值鏈分解的過程就是大量中間產品貿易產生的過程。
市場內部化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易往往使資源得以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條件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最優。然而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市場機制的運作效率是在一些假定條件之下發生的,如果條件不能滿足或不能完全滿足時就會出現市場失靈或非效率問題。此外市場機制動力的形成正是依賴經濟人的最大化自身利益行為,但也正是這種對自利的過度依賴和對利他的要求不足會導致市場失靈。若進一步假設貿易活動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進行,那么應用市場機制也要付出成本。與此同時,現代國際貿易中外部市場存在著交易成本,由于外部市場效率的降低及存在交易成本,迫使公司尋求統一的控制權和所有權,將許多原屬于市場的交易諸如中間產品的交易進行市場u201c內部化u201d,其結果改變產品最終生產者在市場中進行垂直控制的傳統生產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圍繞著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按照標準在全球范圍從事生產,形成標準控制下的產品零部件、模塊生產與最終組合的新生產方式,從而公司內貿易發展迅速,中間產品貿易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