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以后西方殖民主義者向中國非法輸入鴉片的走私貿易和強迫中國承認的鴉片進口貿易。
鴉片是罌粟果實漿汁制品,名稱有u201c阿片u201d、u201c阿芙蓉u201d、u201c合浦融u201d等等,都是阿拉伯文Af?n的音譯。中國亦稱其為u201c煙土u201d。鴉片作為嗜好品大量輸入中國,開始于17世紀。當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將煙草和鴉片及其拌和吸食方法一并傳入福建和臺灣。18世紀葡萄牙人又從印度將鴉片運入中國,但輸入數量和運銷范圍有限,每年不過兩百箱(每箱約合中國一擔)。雍正七年(1729)清廷下令禁煙,但只懲辦販運,并不處罰吸食,而且禁止輸入的只是作為嗜好品的煙土,作為藥物的不在其內。因此鴉片進口并沒有停止,乾隆三十二年(1767)進口額增加到一千箱。
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經營鴉片,揭開了真正鴉片貿易的序幕。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貿易,不僅構成一個多世紀英中貿易或英中經濟關系的基礎,而且也成為中國淪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契機。這種貿易以鴉片戰爭為界限,分為前后兩期。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多次頒布禁煙詔諭,但東印度公司或將鴉片在印度售給英印散商,由港腳船只運入廣州銷售;或經過設在港口外的躉船中轉后再運入中國內地。同時,鴉片商人還向中國緝私官吏行賄。通過這些方法,鴉片的走私貿易在鴉片戰爭前發展極快。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四年間(1795~1799),鴉片進口量為四千一百二十四箱,到道光十五至十九年間(1835~1839),已猛增至三萬五千四百四十五箱。在1816年以后的十九年中,中國人消耗于鴉片毒物上的總值多達一億八千八百余萬元。
鴉片貿易對于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利益是很大的。英國對華貿易主要是鴉片貿易。鴉片在英國對華出口總額中的相對地位也在迅速上漲。1820年,占百分之十至二十;20年代中期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以上;1829年,迅速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權取消以后,鴉片輸入中國更多。
1839年停泊在廣東伶仃洋的英國鴉片躉船
英美商人最初到廣州交易,以貨易貨范圍有限,從中國輸出的絲綢和茶葉,主要是用運進的現金銀采購,后來銷售鴉片所獲得的大量現金便可用于支付絲綢、茶葉等貨價款。進口鴉片數量猛烈增漲后,西方殖民主義者銷售鴉片所得現金超過備辦回程貨物如茶葉、絲綢之類的需要,而中國則從現金入超轉化為現金出超。1826年以后,出超多的年份竟達一千余萬兩,少的年份也有二三百萬兩。由于白銀外流數量激增,銀錢比價出現銀價不斷上漲和錢價不斷下跌的趨勢。到鴉片戰爭前夕,銀價上漲一半以上。鴉片大量輸入,不僅使幾百萬中國人民感染惡劣的嗜好,在身體和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毒害,而且也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遭受重大的破壞和損失,尤其是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在銷售產品和購買物料或繳納賦稅上受到銀貴錢賤的雙重打擊。
19世紀30年代后期,中國除少數在鴉片走私販運中獲利者外,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國內各階級都反對鴉片進口。因此,1839年(道光十九年)2月,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嚴厲執行禁煙諭旨。林則徐除了驅逐著名外國煙販出境、勒令在粵外商繳出所販鴉片并將它們全部銷毀外,還規定以后外商到中國貿易必須出具永不夾帶鴉片輸入內地甘結。但是英商拒不接受這項規定,最后英國政府還以遏制貿易、危害英國臣民為借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后1842年強迫中國締結的《南京條約》和《虎門條約》,使英國殖民主義者取得了打開中國門戶所需要的一切條件。英國侵略者在和約談判中一再企圖用威脅利誘方法使中國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在這種活動失敗以后,就聽任私商鴉片走私繼續進行,并且加以庇護,借此來迫使中國就范。
戰后的鴉片貿易,以香港為走私基地,長江以南沿海各個口岸都可作為走私據點;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更給走私非法活動以法律保護。因此其規模更大,活動也更猖獗。1855年(咸豐五年),鴉片走私進口量達到六萬五千余箱。這表明殖民主義者在用事實迫使中國承認鴉片輸入合法化。因此,在1858年英法等國強迫中國簽訂的《通商善后條約》中,規定鴉片以u201c洋藥u201d名義進口,每箱繳稅銀三十兩。從此鴉片一直作為合法進口商品,在中國行銷近六十年。鴉片貿易中的主要問題只是稅額多寡的爭論。
在1869年的修訂條約談判中曾經協議鴉片稅額由每箱三十兩提高到五十兩,但沒有實行。1876年(光緒二年)9月簽訂的中英《煙臺條約》雖然表明雙方協議對鴉片可以同時征收關稅和厘金,但英國政府卻遲遲不予批準。直到1885年7月簽訂的《煙臺條約續增條款》才將稅款問題解決,規定凡鴉片運抵中國口岸,應立即由海關封存,在提貨時每擔完納進口稅三十兩和厘金八十兩,以后行銷全國,不再征稅。此外,還規定中國政府可派員到香港查禁鴉片的偷漏稅款。
在20世紀初的愛國運動中,反對吸食鴉片也是一頂重要內容。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鴉片的毒害。禁止鴉片已經成為國際和國內的一致輿論。1906年清政府頒布分期禁止鴉片的上諭,規定在十年以內逐步減少種植罌粟土地,逐步戒除民間吸食鴉片嗜好,并提出了十年以內完全禁絕鴉片進口的主張。
這一時期,鴉片的經濟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鴉片在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日趨低落。因此英國方面立即響應清政府的禁煙政策。1906年12月同意自1908年起每年減少印度出口煙土十分之一。這項協定暫行三年。但期滿時,發現中國鴉片減產已經超過規定,于是1911年(宣統三年)5月8日,中英簽訂的《禁煙條約》中規定,外國進口限在1917年以前完全停止。到1916年,外國鴉片公開進口的省份已只有江西、江蘇和廣東三省。1918年,公開的鴉片進口已經停止(醫藥用途進口除外)。因為禁煙方案只是中英之間的雙邊協議,其他國家不受約束,所以鴉片的進出口走私還在繼續。1909年美國政府在上海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由美國主教勃蘭特主持。會議認為中國政府禁止全國鴉片的生產運銷具有堅誠,因而敦請與會各國政府采納決議條款,幫助中國政府實現它所要達到的禁煙目標。1912年1月在海牙舉行第二次會議,中、美、法、德、英、意、俄、暹羅(今泰國)、日本、荷蘭、波斯、葡萄牙等國都派代表出席。會議仍由勃蘭特主持,議決簽訂禁煙公約,規定締約各國應該檢查生鴉片的生產和分配,切實禁止熟鴉片的制造、販賣和吸食以及它的進口和出口,還要共同防止將鴉片和其他毒物走私運入或運出中國。
參考書目
牟安世:《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