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8年來,國際商務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國際貿易為例,197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而2007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已達21738億美元。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勢要求高等院校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熟練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熟悉和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國際慣例及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方針政策及法規,能從事國際商務活動、勝任涉外企業相應崗位的各類復合型人才。
為順應國際商務領域對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2005年上海市教委批準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主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商務英語專業(獨立本科段)。該專業于2005年10月開考以來,報考課程已迅速上升到近3千門次,報考人數超過千人,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2006年以來國家教育部先后批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試辦商務英語本科專業。這標志著我國的商務英語教學躍上了新的層次。
何為商務英語?我們認為商務英語的內涵和外延應該隨著商務領域的變化而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商務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國際貿易為例,貿易事業的運行對象、政策領域、體制環境、管理方式和運行平臺等方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貿易的運行對象已經從傳統的貨物貿易向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貿易在內的u201c大貿易u201d拓展;二是貿易政策涉及的范圍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貿易政策領域向與貿易有關的領域延伸;三是貿易的體制環境已經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封閉的國內貿易體制環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開放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環境轉型;四是國家對貿易的管理方式已經從傳統的內外貿分割管理向內外貿一體化管理的方向轉變;五是貿易運行平臺已經從傳統的貿易運行平臺轉向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貿易運行平臺。本教材力圖反映國際商務領域的最新發展。
在新形勢下,u201c國際貿易就是跨境商品買賣u201d這一傳統定義已經難以涵蓋當前國際貿易活動的豐富內涵。人們開始把任何為了滿足個人和機構需要而進行的跨境商業交易稱之為國際商務。具體地說,國際商務包括商品、資本、服務、人員和技術的國際流通,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技術、版權等)的跨境交易,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投資,用于當地銷售或出口的來料加工或組裝,跨國的采購和零售,在國外設立倉儲和分銷系統等。由此可見,國際商務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以及與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有關的方方面面。就所涉及的領域而言,國際商務涉及了跨文化交際、國際營銷、國際金融、國際會計、國際審計、國際稅收、國際結算、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物流、知識產權、電子商務和貿易法律等領域。就所涉及的行業而言,國際商務不僅包括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還包括物流、旅游、銀行、廣告、零售、批發、保險、教育、電信、航空、海運、咨詢、會計和法律服務等行業。我們認為在上述環境下使用的英語都應納入商務英語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