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貿專營時期(1949~1978年)
rn 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
rn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年)
rn 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 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
rn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年)
rn 外貿吃u201c大鍋飯u201d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解決了中國經營體制上長期存在的政企不分問題,讓企業逐步走向自主經營的道路
rn 4、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時期(1991~1993年)
rn 這一輪外貿體制改革重點放在微觀管理層的變革,它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也是前一階段簡政放權道路的延續 國家提出按現代企業制度改組國有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外貿企業進行股份制的試點工作,鼓勵專業外貿公司實行進出口代理制,鼓勵工貿結合,發展集團化、國際化經營,從整體上促進全國外貿規模的發展
rn 5、近年來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新進展(1994年至今)
rn 1994年,中國政府開始了以匯率并軌為核 的新一輪外貿體制改革 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發揮匯率對外貿的重要調控作用;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完善對外貿易的宏觀管理;加快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對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探討國有外貿企業圍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科學管理,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綜合商社和設立監事會、內部職工持股等試點,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保持對外貿易政策在全國范圍的統一性,增加透明度 這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宏觀要求,也是國際貿易規范之一。 其中也涌現出一批外貿B2B的平臺,如華誠金屬在線以其新穎的形式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