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指在中國與東盟10國之間構建的自由貿易區,即u201c10 1u201d。中國u2014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建成后的自貿區將覆蓋1300萬平方公里 惠及19億人口,年GDP達6萬億美元、年貿易總額超過4.5萬億美元,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間建立的最大的自貿區。
1997年12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在首次東盟-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確定了建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方針。
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199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三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愿加強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聯系。這一提議得到東盟國家的積極回應。2000年11月,朱镕基總理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u2015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并建議在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就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在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框架下正式成立。專家組圍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及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兩個議題進行了充分研究,認為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東盟和中國是雙贏的決定,建議中國和東盟用10年時間建立自由貿易區。這一建議經過中國-東盟高官會和經濟部長會的認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朱镕基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
《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中國與東盟加強和增進各締約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逐步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并創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資機制;為各締約方之間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開辟新領域等全面經濟合作的目標。
2004年11月,中國-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規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獲產品和少量敏感產品外,雙方將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降稅。
2007年1月,雙方又簽署了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已于今年7 月順利實施。目前,雙方正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完成《投資協議》的談判,確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國u2014東盟自貿區。中國u2014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使雙方業已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也對亞洲及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涵蓋18億人口,GDP接近6萬億美元,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自貿區建設進程回顧- 1991年7月,中國時任外長錢其琛出席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開幕式,是為中國與東盟首次接觸;
- 1992年1月,第四次東盟首腦會議正式提出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 1999年4、5月,中國與美國、歐盟先后達成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協議;
- 2000年10月,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新加坡舉行的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在WTO承諾基礎上,建設更加互惠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倡議。
- 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當年10 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拿出更為充實的議案,終于與東盟達成了自貿區共識。u201c10 1u201d宣布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
-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
- 2003年溫家寶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10月7日,溫家寶出席第七次東盟與中日韓(10 3)領導人會議,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成為首個加入該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 2004年1月1日,中國u2014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 2004年底,《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簽署,標志自貿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 2005年7月20日,《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7000種產品降低關稅。
- 2009年8月15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簽署,標志主要談判結束。
- 2010年1月1日,擁有19億人口、GDP接近6萬億美元、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u2014u201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
- 2010年1月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u2014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慶祝儀式上,中國u2014東盟18個合作項目正式簽約,簽約金額48.9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