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和1999年,國有經濟的出口交貨值下降,817億元跌到773億元,減少了44億元,比重也下降了5%,但是,平均出口規模卻從1.4億元略微增長到接近1.5億元;考慮到近年國內對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有一定比例的國有經濟成分轉向了股份制經濟,在1999年出現的出口交貨值下降現象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股份經濟出口交貨值增加了65億元,比重增加了2%,平均出口規模從0.9億元增加到1.1億元;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基本持平,出口規模保持增長,但幅度不大,比重略有提高,步幅也比較小,但是,這兩類企業的特點在于保持著較高的平均出口規模,前者的平均出口規模保持在3.6億元和4億元之間,后者穩定在5.3億元和5.6億元之間。
從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所擁有的平均出口規模,可以明顯看出,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具有顯著的出口傾向,港澳臺兩年的平均出口規模分別為363百萬元和400百萬元,外商投資企業兩年的平均出口規模分別為529百萬元和589百萬元,而其他類型的企業包括國有經濟,出口則相對較低,如國有經濟的企業平均出口規模最高為1999年的150百萬元。
其他經濟類型的出口規模較低,說明這些經濟類型的國際化程度或以出口交貨值為標準的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不如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究其原因主要有,產品的結構特征、質量水平、國內市場對該類產品的需要、貿易體制對企業經營進出口商品的限制以及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的國際化水平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