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strategic trade policy) 最早提出于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自從該理論出現以來,對國際貿易理論體系以及許多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對該理論的尖銳批評此起彼伏,同時其基本模型自身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但重要的是,它確實動搖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統治地位,并且在很大范圍內,該理論轉化為了實際的政策建議并得到了有效實施。以最具有戰略性特征的高科技產業為例,政府運用包括RD補貼在內的各種政策工具扶持本國的高科技產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事實上,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實際影響力更為深遠,絕非對一些產業進行扶持本身所能反映的。1992年后美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而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卻表現不佳。當然這其中與當時一些國家正經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同時欠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國家分別遭遇債務問題和金融危機有很大關系。但依然不能完全解釋兩者迥然不同的境遇。許多經濟學者認為正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導致了世界財富向超級強國的集中。因此對該理論的產生背景,演進路徑以及實施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經濟發展過程中這種巨大的不平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