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貿易進行投資,特別是對外進行貿易投資,一般需要對貿易環境進行評價。如何對貿易環境進行評價,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貿易環境因素眾多,選擇什么指標進行評價?有國內學者主張用國民待遇程度、市場開放程度、市場規范程度和社會誠信程度等指標,認為這些環境因素尤為重要。但也有人認為這些指標太少,不能充分反映環境因素。
②所選指標如何量化?比如,如何將社會誠信程度加以量化,需要研究。
③如何建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是有待深入探討。這里,對國內外學者采用的一些方法加以簡要介紹,以供借鑒。
冷熱對比分析法也稱冷熱對比法,是美國學者伊西阿·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于1968年在《國際商業安排的概念構架》論文中提出的一種方法。他們根據美國250家企業的海外投資資料,將各國商業環境因素歸納為7大基本因素59個子因素,并評估了100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其基本方法是:
①確定影響貿易環境質量的諸因素,美國學者利特法克和班廷當時選擇的基本因素是政治穩定性、市場機會、經濟發展與成就、文化一元化、法令障礙、地理文化差異,并將這幾大因素細分為59個子因素。
②對所評價市場(國家或地區)的各種環境因素進行冷熱評價,u201c熱u201d用u201c大u201d表示,u201c冷u201d用u201c小u201d表示,u201c不冷不熱u201d用u201c中u201d表示。
③綜合評價。u201c熱u201d因素多的市場(國家或地區),貿易環境優越;u201c冷u201d因素多的市場,貿易環境差;u201c不冷不熱u201d因素多的市場,貿易環境居中。
美國學者利特法克和班廷還結合環境評估,對美國250家企業在100個國家的投資進入模式的分布情況作了分析,結果是:在一般u201c熱u201d類國家,出口進入占47.2%,通過在當地投資建廠進入的占28.5%,技術許可貿易和混合模式占24.3%;在一般u201c冷u201d類國家,出口進人的占82.5%,投資辦廠進入的只占2.9%,技術許可貿易和混合模式占14.5%;中間類型國家的進入模式則在上述兩者之間。總的結論是,隨著目標市場由u201c熱u201d變u201c冷u201d,企業越來越多地采用出口進人模式。
等級評分法是美國學者經濟學家羅伯特·斯托伯在1969年提出來的。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為三步:
①將直接影響貿易投資環境的因素分為若干個大項,并確定各大項的評分標準,各大項的標準分之和為100分。
②在每個大項中確定不同的等級和評分標準,如對u201c當地資金的可供性u201d,可以確定為u201c可充分供給u201d、u201c可以部分滿足u201d、u201c有條件地部分滿足u201d和u201c不能滿足u201d四個等級,并根據該大項的評分標準分別賦予不同的評分。
③對照環境因素及等級,對被評價市場(國家或地區)進行評分、匯總,得分越高,表示其貿易環境質量越好,越低則表示貿易環境質量越差。
等級評分方法的優點是:評估內容具體,評估指標可數量化,操作簡便易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等級評分帶有主觀性,難以如實地反映環境對貿易投資的影響程度。
多因素加權分析是美國學者威廉·戴姆詹在1972年提出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是等級評分方法的演進。該方法的基本做法可以分為3步:
①確定影響企業經營環境的因素,并按照各種環境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別給出相應的權數;
②根據各環境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程度進行等級評分,每個環境因素的評分范圍都是0~100,0為完全不利,100為完全有利。
③將各因素的評分乘以相應的權數,并進行加總、分類。一般可以按照總分的高低,將可選的目標市場(國家或地區)分為5類:經營環境最佳市場,80~100分;經營環境較好市場,65~79分;經營環境一般市場,50~64分;經營環境較差市場,30~49分;經營環境惡劣市場,0~29。
這種方法是根據障礙貿易的潛在因素的多寡及其障礙程度來評價貿易環境的優劣,是一種以定性分析為主的評價方法。其基本做法是:
①列出障礙貿易投資的主要因素,如政治局勢障礙、經濟體制障礙、資金融通障礙、社會誠信障礙等;
②針對所研究的市場(國家或地區),對所列出的障礙因素障礙程度大小,一一進行評價;
③對不同市場(國家或地區)的環境障礙進行綜合評價,從中選擇環境障礙小的市場供決策者參考。
聚類分析也稱群分析、點分析,是研究分類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我們所研究的樣品或指標之間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似性(親疏關系u2014u2014以樣品問的距離衡量),于是根據一批樣品的多個觀測指標,具體找出一些能夠度量樣品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以這些統計量為劃分類型的依據,把一些相似程度較大的樣品(或指標)聚合為一類,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間相似程度較大的樣品(或指標)又聚合為另一類,直到所有的樣品(或指標)聚合完畢,這就是分類。
在聚類分析中,通常我們根據分類對象的不同分為Q型聚類分析和R型聚類分析兩大類。R型聚類分析是對變量進行分類處理,Q型聚類是對樣本進行分類處理。
R型聚類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①不但可以了解個別變量之間的關系的親疏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各個變量組合之間的親疏程度;
②根據變量的分類結果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選擇主要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或Q型聚類分析。
Q型聚類分析的優點是:
①可以綜合利用多個變量的信息對樣本進行分類;
②分類結果是直觀的,聚類譜系圖非常清楚地表現其數值分類結果;
③聚類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比傳統分類方法更細致、全面、合理。
為了進行聚類分析,首先我們要定義樣品間的距離。常見的距離有:絕對值距離、歐氏距離、明科夫斯基距離、切比雪夫距離。聚類的幾種方法:
①直接聚類法。先把各個分類對象單獨視為一類,然后根據距離最小的原則,依次選出一對分類對象,并成新類。如果其中一個分類對象已歸于一類,則把另一個也歸人該類;如果一對分類對象正好屬于已歸的兩類,則把這兩類并為一類。每一次歸并都劃去該對象所在的列與序列相同的行。經過m-1次就可以把全部分類對象歸為一類,這樣就可以根據歸并的先后順序做出聚類譜系圖。
②最短距離聚類法。是在原來的m×m距離矩陣的非對角元素中找出,把分類對象G p和G q歸并為一新類G r,然后按計算公式計算原來各類與新類之間的距離,這樣就得到一個新的m-1階的距離矩陣;再從新的距離矩陣中選出最小者把G i和G j歸并成新類;再計算各類與新類的距離,這樣一直下去,直至各分類對象被歸為一類為止。
③最遠距離聚類法。與最短距離聚類法的區別在于計算原來的類與新類距離時采用的公式不同,最遠距離聚類法所甩的是最遠距離來衡量樣本之間的距離。
對貿易環境質量的評估,可以按照聚類法的思路進行R型聚類分析。先找出貿易環境質量的因素,將每一種因素作為一個變量,然后進行聚類分析。確切地說,聚類分析法不是一種完整的貿易環境質量評估方法,它只提供了對環境因素的分類技術,在對貿易環境質量指標進行適當聚類之后,一般需要利用其他方法對各指標進行賦值,最后得出評估結果。
這是我國經濟工作者在研究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環境時所采用的一種方法,分為指標體系設計、指標權值測定以及綜合評價三個步驟。將這種方法借用到貿易環境質量評估上來,具體操作如下:
在搜集文獻資料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研究,提出以硬環境因素與軟環境因素為兩大主線的貿易環境因素評估體系。硬環境因素下又可分為: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工業基礎、資源保障四大因素;軟環境因素下又可分為: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政策因素、社會服務、市場條件、勞動力因素和行政管理八個子指標。再進一步分類,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環境質量評估指標體系。
在貿易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映貿易環境質量的性質和特征的。它們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評估指標體系確定之后, 必須對各項指標賦予權值。研究者采用u201c灰色對比分析法u201d來確定各項指標的權值。該方法是一種系統分析的方法,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為若干有序的層次,然后根據一定客觀顯示的判斷,就每一層次的相對重要程度給出定量表示,即所謂構造比較分析矩陣。利用矩陣求最大特征值(根)及其特征向量來確定出每個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即權值。
如果已計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則對投資環境評估指標訂出一個評價等級,各個等級用定量化的分值來表示。如分別用100~80,80~60,60~40,40~20,20~o表示優、良、中、差、劣五個等級。然后根據掌握的信息、數據、資料和經驗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逐一決定各項評估指標的分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貿易環境質量評估方法中,有的側重于定性分析,有的側重于定量計算,有的則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定量指標可信度高,因為它是經過調查整理得出的,但是,其中有些指標本身屬于u201c判斷性u201d的u201c定性指標u201d(注意:這里所用指標概念與統計學中的指標不能混為一談),若勉強進行量化,不僅會使其失去原來的內涵,而且還可能造成一些誤解,反而會破壞掉原來的準確性。因此,定性與定量方法、定性與定量指標合理結合,不要一味強調u201c量化u201d,特別要防止把那些本來不宜量化的指標人為量化。隨著時間和具體評估對象的不同,對貿易環境質量影響因素(指標)的選擇要有所變化,以反映出真實狀況。而且由于各種不同評估方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所以得出來的結論很有可能會出現差異,在進行實際操作時,應盡可能多用幾種方法進行評估,以提高評估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