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中國和柬埔寨、緬甸、印尼的交往非常密切。成書于1225年(寶慶元年)趙汝適的《諸蕃志》,對于來中國貿易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有相當詳細的記載,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新拖(在爪哇西部)、蘇吉丹(在中爪哇)、三佛齊等,都在今印尼境內。中國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茶葉、瓷器、鐵器和農具等。對方主要輸出的商品是沉檀香、茴香、犀角、象牙、珍珠、水晶等。
此外,兩宋時期,中國和亞洲南部的印度等國,也都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兩宋時期,中國和西亞地區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中國販運到阿拉伯地區的貨物,主要有絲織品、瓷器、紙和麝香。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則是阿拉伯商人頻繁往來的地方,他們通常販運香料、藥材、犀角、珠寶到中國,再收購絲綢、瓷器等商品。當時在廣州、泉州城內,還居住著許多阿拉伯富商。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文化,如天文、歷法、醫學等介紹到中國,又把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
中國的造紙術、煉丹術、火藥、指南針等,就是由他們先后傳播到非洲和歐洲,對西方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東非海岸的摩加迪沙、布臘伐、桑給巴爾、馬菲亞島、基爾瓦群島等地,都不斷發現唐代和宋代的錢幣;在格迪、奔巴島、桑給巴爾、坦噶尼喀和基爾瓦群島,也曾不斷發現宋代的瓷器和瓷器的碎片。這些都是中國和非洲海上交通的歷史見證。
由于和非洲接觸的增多,中國對非洲有了較多的認識。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和趙汝適《諸蕃志》兩書,對于非洲幾個國家的記載都有較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