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對外貿易最早可追溯到先秦,那時的人們就已經開始將絲綢等貨物輾轉運往境外進行貿易。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對外貿易始終延續著自己的歷史軌跡: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來漢夷文化頻繁交往,使得中原文明通過u201c絲綢之路u201d迅速向四周傳播,到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人類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規模的地理大發現和貿易往來,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可以說中國的對外貿易的歷史就是一面社會變遷的鏡子,折射出我國歷史、經濟、文明的變革和發展。如今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使得貿易得以借助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新形式將全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則受到市場范圍的強烈制約。對外貿易是市場范圍擴展的顯著標志,因而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增長。
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資本積累,而對外貿易正是當時的u201c日不落u201d英國實現工業化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外貿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被稱之為u201c經濟增長的發動機u201d。隨著對外貿易的繁盛,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產業的繁榮,更是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資本、技術、人才并帶動了企業管理才能的提升,中國已然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參與者。